产业发展规划(精选11篇)
发展规划是对企业战略的规划,常见的商业管理课程均将“企业发展规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在内。企业发展规划主要作用是如何更好的发展企业。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产业发展规划(精选11篇),希望能帮到大家!
产业发展规划 篇1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独家提供给中国证券报的报告表示,我国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即将公布,规划期为20xx-2020年。规划期内累计直接增加投资预计将达5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
报告称,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门正在编制“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也即将公布。后者规划期为20xx年至20xx年,规划期内预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将按照有关程序上报国务院。
报告同时提及,近期我国其它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也将出台,这对中国以及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编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一个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将随之确定。
报告认为,我国具备发展新兴产业的较好资源条件,但同时面临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两大瓶颈”制约。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的培育面临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如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审批程序等。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独家提供给中国证券报的报告表示,我国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即将公布,规划期为20xx-2020年。规划期内累计直接增加投资预计将达5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
报告称,国家能源局等相关部门正在编制“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也即将公布。后者规划期为20xx年至20xx年,规划期内预计直接增加投资5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已通过国家发改委的审批,将按照有关程序上报国务院。
报告同时提及,近期我国其它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也将出台,这对中国以及世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编制《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代拟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确定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将新兴战略性产业作为一个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也将随之确定。
报告认为,我国具备发展新兴产业的较好资源条件,但同时面临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两大瓶颈”制约。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的培育面临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如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的价格形成机制,电力体制市场化改革,“三网融合”相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生物医药产业的新药审批程序等。
产业发展规划 篇2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发展现状
(一)经济总量不断壮大。依托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215户,比年净增113户,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5.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2亿元,较年年均增长18.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3.5%;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58.9亿元,较年年均增长21.7%,占全市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的34%。
(二)企业规模不断扩张。随着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整体培育和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张加快,规模化程度明显提高。目前,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企业81户,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37.7%,实现销售收入201.5亿元,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77.8%,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
(三)产业聚集初步显现。以园区为载体,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和产业链的延伸,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初步形成了以李记酱菜、吉香居食品、味聚特为龙头,年加工达85万吨的蔬菜加工集群;以蒙牛、新希望、菊乐为龙头,日加工鲜奶能力达1400吨的乳制品加工集群;以金锣、玉泉、碧海为龙头,年加工达220万头的生猪加工集群;以西龙纸业、丰华纸业为龙头,年加工竹浆达20万吨的竹浆加工集群;以通威、新希望、永祥、丰美为龙头的饲料加工集群;以爱心木业、申宇木业为龙头的竹木加工集群。
(四)产业布局渐趋合理。充分发挥各区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初步布局形成了以东坡区、仁寿县、彭山县为主的粮油、果蔬加工业;以东坡区、仁寿县为主的肉制品加工业;以东坡区、洪雅县为主的乳制品加工业;以东坡区、彭山县为主的饲料加工业;以洪雅县为主的茶加工业;以洪雅县、彭山县、青神县为主的中药业;以东坡区、丹棱县、洪雅县、青神县为主的竹木加工业等特色较为鲜明的块状产业区域以及黑龙滩灌区、岷江沿岸、西部浅丘区产业带。
(五)科技水平不断进步。注重技术的应用和创新,支撑农产品加工产业上档升级,推动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调整。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大力推广应用了生物工程、新型保鲜、灭菌、真空冻干、速冻等先进生产加工技术,建立了省泡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定和实施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标准505项,使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提升,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由初(粗)加工向深(精)加工转变。
(六)品牌建设取得成效。目前,全市有效存量农副产品商标331件,占商标总量的32%,涌现了吉香居、恒泰新、味聚特、川南、惠通、乐宝、八百寿、千禾等知名品牌,创建了中国驰名商标14个、中国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32个、名牌14个、无公害农产品126个、绿色食品120个、有机食品1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4个,成为了“中国泡菜之乡”和中国蔬菜加工业驰名商标最集中地区,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一些优质加工产品已销往全国以及美、英、法、俄及东南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了全市出口创汇的增长点之一。
二、发展优势
(一)农产品资源丰富。我市是全省重要的粮油、果蔬、肉奶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市东部丘陵区、中部坪坝区、中部浅丘区、西部山区以及岷江沿岸“四区一带”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已具雏形。已建成粮油、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畜禽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达181个。年,全市实现粮食总产量176.8万吨,油菜籽产量9.26万吨,茶叶产量2.04万吨,水果产量94.56万吨,蔬菜产量205.49万吨;出栏生猪511.74万头,肉牛13.27万头,肉羊211.28万只,实现肉类总产量68.69万吨;年末奶牛存栏7.2万头,实现牛奶产量18.5万吨;水产品养殖面积1.45万公顷,实现水产品产量10.4万吨;建成工业林竹原料林基地约207万亩,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
(二)标准化体系初步形成。制定了36个主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推广面积157万亩;制定和发布市、县级农业地方标准140项,制定和实施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标准505项;制定洪雅生态奶业、东坡蔬菜等22个农业标准体系,涉及各类标准468项。建立洪雅生态奶业等9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场(小区)、33个省级示范项目以及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枇杷标准化生产基地。
(三)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粮油、果蔬、乳制品、茶叶、肉制品、林竹加工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李记、吉香居、蒙牛、新希望、菊乐、美妙、金锣、玉泉、碧海、西龙纸业、丰华纸业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并聚集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和成熟的产业工人队伍,为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我市是成渝经济区“成都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是成都经济区通联川南、川西北经济区的重要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目前已形成各区县到市中心半小时,到成都一小时的快捷交通网。随着全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推进和我市综合交通建设高潮的掀起,我市交通条件将更加优越,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这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也为加快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五)市场空间潜力巨大。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仅处于全省中等水平,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拓展空间。同时,成渝经济区人口多、农产品加工制品市场消费潜力大,将有力支撑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六)政策环境十分优越。市委、市政府围绕工业富民强市战略的实施,制定了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一系列金融促进、税收优惠、要素支持等相关发展政策、激励机制和扶持措施,鼓励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建立产业配套资金、技改贴息资金,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做精做优。
三、存在问题
(一)加工转化程度较低。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约50%,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农业总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之比约为1:0.6,远低于发达国家1:3左右的水平。同时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技术缺乏,导致农产品综合资源利用率低。
(二)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全市大宗农产品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传统产品多、特色产品少;单一产品多、系列产品少;导致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较差,市场主体仍在省内,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三)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尽管在泡菜等局部加工领域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产业整体科研投入不足,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缺乏技术支撑和技术储备,导致加工较为粗放,技术及产品更新缓慢,新产品产值率低。
(四)市场体系亟待完善。市场化组织、信息化建设程度较低,综合物流配送体系特别是冷链物流尚未形成;原料供给、生产加工和产品终端市场供求信息不对称,交易方式陈旧,导致种植、加工、销售环节协调性较差。
(五)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信用等级较低,难以得到银行信贷的大力支持。随着农产品价格上涨,大宗农产品收购加剧了企业季节性、阶段性资金紧张状况,融资更加困难。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目标,顺应农产品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立足于我市区位优势、农产品生产资源优势,以国际国内市场特别是成都、重庆等大都市为目标市场,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支撑,以品牌、技术、质量为保障,以农产品加工园区、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联动发展为机制,按照“生态、绿色、有机、安全”和“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做强产业,做优产品,做大品牌,加快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一)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消费为导向,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高附加值的名牌产品,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质量安全原则。严格执行农产品(食品)卫生标准和产品标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确保农产品加工的质量安全。
(三)科技创新原则。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传承和发展传统工艺,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农产品加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错位发展原则。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各区县产业定位,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努力实现差异化和错位化发展。
(五)集聚发展原则。综合考虑原料资源和运输半径,加强产业引导,以园区为载体,延伸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集聚发展,实现产业规模效应,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六)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农产品加工模式,重视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提高原料节约集约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夯实软硬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延长产业链条,优化产业布局,壮大产业规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实现原料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加工制造专业化、现代化,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重点培育一批在全国有实力、有影响的骨干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实现主要产品质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部分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基本建立较为完备的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链系统,实现农产品从初(粗)加工向深(精)加工、从单一品种加工向多品种加工转化。
——基本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实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技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
——努力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现规模以上企业食品类产品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
(二)具体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245户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业增加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65%。
企业规模目标:培育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企业5户;力争70%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
技术创新目标: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的4%;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8%;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体技术与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品牌建设目标:在已有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优质、安全、绿色、生态品牌产品,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2个,省著名商标6个、名牌6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或绿色标准。
可持续发展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不高于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平均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以上;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100%,基本实现农产品清洁生产。
社会功能目标:税收收入占全部工业税收收入的15%以上;加工业从业人员年均增长6%以上;累计培训农民达到10万人次以上,带动全市农户覆盖率达75%以上;年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第三章产业发展方向
年—20xx年乃至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内,按照建设成渝经济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天府新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的要求,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泡菜、竹编、乳制品、肉制品、竹木制品、茶叶、调味品等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符合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律和人们消费取向的加工业体系,建成一批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发展一批具有我市比较优势,具备较强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同时,优化提升白酒、饲料加工、竹浆造纸等传统产业。
一、强力推进知名产业
(一)泡菜产业。按照“产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做响”的总体要求,将“·东坡泡菜”产业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产业。一是加快建设中国泡菜城。按照中国泡菜城总体规划,加快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泡菜城标志及广场、质检中心、泡菜博览展示馆等项目建设,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吸引更多泡菜企业入驻园区,将中国泡菜城打造成为集泡菜加工、研发、商贸、旅游、会展、文化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和核心区。二是加快标准化原料蔬菜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加工蔬菜专用品种,推广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建设“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基地。三是打造“·东坡泡菜”区域品牌,巩固提升现有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加大宣传。办好一年一度的“中国泡菜会(节)”,广泛利用节庆、商展、媒体广告和文艺作品等形式,大力宣传“·东坡泡菜”,进一步拓宽市场渠道和销售途径。
(二)竹编产业。打好“青神竹编”这张国际品牌,以青神县南城镇为核心,建设“中国.青神竹编产业园”,建成集竹制品加工、竹编艺术品生产、竹产品营销、竹文化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竹产业园区,重点打造“中国竹艺城”、“国际竹博园”和国际竹编工艺培训基地,弘扬竹编传统文化,传承竹编传统工艺;依托青神云华竹旅、美联家居等工艺竹编大户,大力发展集艺术性、观赏性、实用性和收藏性于一体的中高档和精品系列竹编工艺品,包括平面画竹编、立体竹编和瓷胎竹编等系列产品,将“青神竹编”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产业。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国内外竹制品加工、竹工艺品生产企业入驻园区,做大做强“青神竹编”产业。
二、发展壮大优势产业
(一)乳制品产业。鼓励蒙牛乳业、新希望乳业、菊乐乳业、美妙乳业等龙头企业参与标准化、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小区)建设,巩固发展奶源基地,提高生鲜乳质量。充分发挥全市乳品加工企业产能。加快整合全市奶加工企业资源,积极扩大生产规模,丰富产品品种,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竞争力。重点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高附加值液体奶品种、发酵乳、低温乳制品。
(二)肉类制品产业。以猪兔禽为重点,实施畜禽品种良种化、生产布局区域化和养殖方式标准化。以金锣、王家渡、九升、玉泉、碧海为龙头,大力推行规模化和标准化屠宰,加快完善冷链物流系统,重点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促进川式传统肉制品加工与西式加工技术的结合,大力开发低脂、风味独特的新型中低温肉制品。推进“东坡肘子”等知名肉制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血、骨、毛、皮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三)木竹板材、家具制造产业。以仁寿雅森特、洪雅爱心和青神申宇为龙头,以综合利用次小薪材、三剩物为重点,保障企业原料供应,稳定现有人造板产能;重点发展模压门、实木复合门、实木门、竹质人造板、强化及实木地板等新型建筑装饰板材;淘汰整合部分原料综合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中小型林板企业,鼓励企业走木竹原料和产品市场外向型发展之路,支持企业自建原料林基地。
积极打造仁寿视高、兴盛家私产业园和彭山南方家居,壮大发展欧尔雅、意凡、南方、云贵家私等家具生产重点企业,突出生态环保型产品,加快发展实木家具和板式家具;仿制古典家具和具有收藏、实用价值的家具精品。注重木材和皮革、竹藤、布艺、玻璃、塑料、纺织等材料配套使用,设计制作精细手工、现代时尚的精品家具。
(四)茶叶深加工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加快对传统制茶业的升级改造,增加名优茶产量。充分利用洪雅、丹棱等区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全面推进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建设,加大有机茶发展力度。扶持、壮大尚林生物有限公司、雅雨露等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利用高新技术提取茶多酚、儿茶素、茶氨酸等茶叶功效成分,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中国重要的茶叶精深加工基地。
(五)调味品产业。以宏腾佳味食品、松江酿造、千禾味业等调味品企业为龙头,支持企业设备和工艺技术的更新改造,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促进产品更新换代。重点发展特色调味品、复合调味品、新型调味品。大力开发天然保健调味品和方便调料,满足市场需求。
三、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一)白酒产业。以八百寿、诗书城酒业、三苏酒业、东坡酒业为龙头,鼓励其与酒类知名品牌企业实行跨地区重组,提高酒业集中度。加强高庙白酒、张场白酒等白酒企业发展,培育地方特色酒类品牌,传承传统酿酒工艺,推行酿酒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推进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运用,稳定提高白酒品质,大力发展中低度养生酒,加快推行白酒高档化;积极发展以果蔬为原料的发酵新品和利用中药材的营养型、滋补型低度酒。大力促进酒渣的循环利用,提高综合利用率。
(二)饲料加工产业。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适应,加强饲料原料基地建设;综合利用粮油、果蔬、酿造等加工剩料作为饲料加工原料,扩大饲料原料品种,减少饲料原粮用量。重点扶持通威、金字塔、丰美等龙头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饲料加工工艺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推动饲料品种系列化、结构多样化,重点发展适应现代养殖、水产业需要的安全、高效、无污染的优质环保型饲料、专用和特种动物饲料。
(三)竹浆造纸产业。限制竹浆造纸产业、淘汰落后产能,依法逐步关停产能落后(原浆造纸年产能1.7万吨以下、再生纸年产能1万吨以下)、污染治理不到位、排放不达标的企业,重点培育丰华纸业、鸿源纸业、西龙纸业、新吉鸿纸业等龙头企业,加强关键环节工艺技术改造,强化环保节能措施,稳定现有竹浆产能,推进竹浆及其制品的深度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重点发展文化办公用纸,生活用纸和竹纤维环保制品;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浆纸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新格局。
四、做好鲜活产品配送
(一)水果。着力引进、培育水果加工营销龙头企业,采用先进的果品商品化处理设备和技术,发展特色水果储藏保鲜和加工,通过错时销售、远距离销售和延长销售时间,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二)水产品。充分发挥水域资源优势,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特色水产品养殖。以鲟鳇鱼、鲑鳟鱼、东坡大闸蟹、斑点叉尾?、草鱼、鲫鱼等为重点,采用先进的淡水鱼加工技术,开发冷冻调理食品、冷藏保鲜鱼制品、烟熏制品、旅游休闲食品等,提高水产品附加值。
(三)蔬菜。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企业,在搞好无公害蔬菜的储藏、保鲜、分级、包装等初加工的基础上,采用先进适用的加工生产工艺,加快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技术含量高的冻干蔬菜、速冻菜、净配菜、蔬菜粉及调理蔬菜等丰富多样的蔬菜产品,提高蔬菜附加值。
第四章产业发展任务
一、抓好品牌创建
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继续推进《市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计划》,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创建“”产品大品牌。本着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的原则,从品牌的基础入手,对品牌的成长、飞跃、管理、扩张、保护等进行流程化、系统化科学运作,扩大品牌产品的数量和覆盖面。加强对现有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改进包装水平,努力提升我市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品牌扩展,推动由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向产业品牌、地域品牌的扩展,利用名牌的扩张效应,带动一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上规模、上档次,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着力将“东坡泡菜”、“青神竹编”打造成国际品牌,将乳制品、肉制品、白酒、茶叶等打造成国内一流品牌。
二、壮大龙头企业
围绕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方向,集中有效资源,在要素配置上重点扶持一批基础好、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势头好的农工贸一体化龙头企业,引导其向“专、精、特、深”以及外向型发展,扩大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优势品牌为纽带,通过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扩张。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企业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
三、健全质量体系
适应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的需要,建立和完善严格的质量安全体系。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实施全程质量控制,逐步建立标明产成品的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实施严格的认证标志管理和市场准入管理,全面推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认证等农产品认证体系。推行“食品放心工程”和ISO、HACCP、GMP等认证,加强对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以建设农产品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平台、化学质量检测平台、重金属检测技术平台和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平台为重点,加快建立既符合我市市情,又与国际、国内接轨的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将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纳入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四、强化食品安全
一是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落实监管责任制,严把各环节食品安全关口,加大监管投入,增加重点产品抽查力度和检查批次。二是筑牢食品安全的企业基础。进一步明确并落实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增强企业的食品安全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三是强化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从制度上严把市场准入关,依法淘汰落后生产加工能力,强化食品安全基础。
五、建设原料基地
综合考虑各区县的环境条件、种养植(殖)习惯等因素,发挥8个农产品中国之乡优势,按照农产品高产、优质、生态和安全要求,加快土地流转,配套完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选育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强化基地认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立一批布局合理、相对集中的加工专用粮油、蔬菜、水果、奶牛、畜禽、水产、茶叶、林竹原料基地,全面增强优势农产品产出能力,满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求。
六、加强园区建设
加快各工业园区建设,提高园区对农产品加工业项目的吸纳力和承载力。按照“超前规划、基础先行、滚动发展、联建共享”的要求,加快推进园区道路、电力、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园区调整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聚集的载体作用,合理区划农产品加工区,合理安排产业用地、仓储用地、配套设施用地,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向其集中,加快形成企业集群化发展的新格局。
七、加大技术创新
以建立泡菜加工工艺研发中心为契机,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协作,采取“产学研”形式,共建专业性的农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力争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有所突破,开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支持龙头企业广泛引进先进适用技术、现代加工设备、工艺流程和先进管理方法,在注重传统工艺技术与高新技术集成与优化的基础上,发挥传统技术的最大潜能与整体优势,不断提高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工能力和劳动效率。设立技术创新基金,扶持企业的精深加工研发活动,缓解技术研发资金瓶颈约束。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发展和壮大技术市场和中介机构,建立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培养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技队伍,造就一批既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又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持续、强大的科技支撑。
八、完善物流体系
借鉴国外农产品物流经验,鼓励种植(养殖)公司、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协会与综合型农产品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组建农产品物流联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完善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有效缩短农产品供应的空间距离,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培育和壮大一批布局合理、辐射面广、功能完善且具有高效集散能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在优势农产品区开展冷链物流试点,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标准,促进冷链物流健康快速发展。整合原农资、粮食、供销系统物流资源,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变,并以资产、资本为纽带,实现企业间的联合、重组,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集团。
九、强化项目支撑
遵循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和产业指导目录,根据全市农产品产业发展方向,以项目为抓手,加快规划建设一批事关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全局、带动作用强又能体现产业特色的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食品饮料、竹木制品项目31个,总投资81.5亿元,其中食品饮料项目26个,投资31.5亿元;竹木制品5个,投资50亿元。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产业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重点项目的建设条件和周期,分步实施,逐步推进。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见附件。
第五章规划保障措施
为全面实现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发展任务,更好地发挥规划指导作用,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有关方针政策,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协调重点项目的区域布局,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办法、意见,检查、督促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发挥综合协调作用。
(二)完善分工协作。各区县、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要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加快发展。
(三)落实目标责任。建立和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各部门,严格考核、完善奖惩,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二、加大财税支持
(一)加强财政扶持。加大对农业产业化财政扶持,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学技术经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资金,要重点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落实税收优惠。贯彻落实国家制定的涉农优惠税收政策,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初加工以及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可适当降低或减免所得税和增值税,促进其发展壮大。
三、强化金融支持
(一)积极争取信贷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扩大授信额度,及时发放季节性收购农产品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适当放宽固定资产贷款抵押担保条件。
(二)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充分利用国家对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
(三)加大信用担保服务。各类信用担保机构要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担保,加大其贷款担保力度。同时鼓励融资租赁机构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重大设备和生产线的融资租赁业务。
四、加大招商引资
(一)突出招商重点。依托农业资源特色、现有产业及技术基础,有选择地培育和导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业上的断层缝合、空白填补和结构调整。
(二)改进招商方式。推动招商引资方式从政策招商、要素招商向产业招商、定向招商等选择性招商方式转变,鼓励外来资本、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投资兴建农产品加工项目。
五、完善利益机制
(一)健全中介组织体系。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经纪人组织,推动服务组织之间的联合和合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服务保障。
(二)建立新型经营格局。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体,整合农产品加工相关的各种生产力要素为利益共同体,构建集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一体的新型贸工农经营格局,降低农产品产业化运行风险。
(三)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支持发展订单农业,推广示范文本,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保护价收购和合同定购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六、统筹建设用地
(一)有效增加土地供给。根据用途最佳、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原则,统筹安排农产品加工业工业用地。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增建设用地所需农用地转用和占用耕地指标统一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
(二)实施土地用地倾斜。优先保证优势农产品加工项目用地需求,优先保证省级以上重大和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的用地需求,以确保发展重点,提高发展质量。对重点项目确实需要调整用地,依法予以调整,所需建设用地指标在所在地域的县区范围内调剂解决。
(三)加强项目落地工作。各区县、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重点项目的落地工作,督促投资方和职能部门抓紧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尽快办理好各项审批手续。在重视项目土地预审管理的前提下,确保按规定的时间要求办理好用地手续,促进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本规划由市经济和信息委员会(市中小企业局)牵头,市食品加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木竹产业加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配合组织实施。
产业发展规划 篇3
为了加快果品产业的发展步伐,把开县建成全国锦橙第一县,重庆市果品第一县,以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局的总体布署和安排,结合果品生产的实际情况,由经作科、果树站3名技术干部,分赴到花林、长沙、铁桥、临江等乡镇,对果品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后:
一、 果品产业发展现状
开县是三峡库区乃至全国久负盛名的柑桔产业大县,素有“桔乡”、“金开县”之美称。果品产业是开县农村经济中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优势产业。近几年,我县大力实施“换掉柑桔劣种跨世纪、改善基础条件上档次工程”,对盘强果品产业,改善果品质量,提高果品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果品生产初步实现了布局合理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
(一)有宏大的生产规模。开县果品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先后建立起以长沙镇为中心的柑桔生产基地乡镇22个,面积27万亩,年产量8万吨;以铁桥为中心的伏淡季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1个,面积10万亩,产量2万吨。果品产业常年产值突破1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0%,已成为重庆市果品生产大县。特别是 “渝开”牌优质锦橙名闻遐迩,20xx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形成了以“渝开”牌锦橙为主导品种的传统优势柑桔产业。
(二)有较多的优良品种。1998年“白桥会议”之后,果品产业加紧实施高换工程,加速劣质品种改换,积极推进果品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道路。截止20xx年,全县累计完成柑桔高换790万株,共引进、推广锦橙、脐橙、夏橙、血橙、桠柑、杂柑等名、优、特、新品种品系50多个,20多个伏淡季早、晚熟梨、李、桃品种,果树良种率达60%,果品优质果率达55%。
(三)有较高的生产效益。90年代以来,成功地实施了长江柑桔带建设项目、重庆市柑桔高接换种项目、果品品种改良示范基地项目和锦橙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实施,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上升,果品改良新增产值800万元,改良实施区域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如去年长沙镇长沙村改良的优质锦橙和脐橙,销售收入较20xx年增收60万元。随着良种柑桔的逐年推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示出来。
(四)有知名的品牌。 我县是全国闻名的锦橙生产基地县,开县锦橙曾连续六年获全国柑桔鉴评锦橙组第一名, “渝开”牌锦橙先后于1999、20xx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xx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开县锦橙、纽荷尔脐橙、太田桠柑被推荐为全国柑桔产业结构调整良种;开县“铁桥牌”优质梨已名扬川、渝两地。加入WTO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推动,将使我县优质水果生产更具有广阔的前景。
(五)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本县境内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立体气候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5℃,年降雨量122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时数1463小时,无霜期306天。我县海拨500公尺以下的耕地占70%,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成土母质氧化钾含量丰富,PH值6.5左右,土层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强。因此,发展果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六)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国内市场上, 我县与“三北”地区和京、津、沪、渝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长期的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县外年销售量柑桔7万吨以上,梨主要销往“渝——万”干线为纽带的周边区县;在国际市场上,我县每年向俄罗斯、蒙古、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柑桔5000吨左右。入世后,我县以“渝开”牌锦橙为主体的开县柑桔将抢滩国际国内市场,优质梨、李等伏淡季水果也将在整个渝东北市场觅得更多的机会,开县水果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销售前景。
二、果品产业发展规划
20xx年至20xx年,全县果品种植面积发展12.5万亩,其中:柑桔发展8万亩(锦橙3万亩,夏橙5万亩),优质梨2.5万亩,桃李等2万亩。到20xx年,全县果品种植面积发展到50万亩,产量达20万吨,产值2.4亿元,实现果品生产增加值1.77亿元,税收1939万元。其中:柑桔发展到35万亩(锦橙22万亩,夏橙5万亩,红桔4万亩,脐橙、桠柑等4万亩),产量16万吨,产值2亿元,增加值达1.5亿元,税收1664万元(锦橙产量5万吨,产值0.7亿元,增加值0.5亿元,税收560万元);优质梨发展到5万亩,产量1.2万吨,产值1200万元,增加值877万元,税收96万元;桃李等发展到10万亩,产量2.8万吨,产值2240万元,增加值1637万元,税收179万元。
三、 果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发展资金。按照县委打造中国锦橙第一县、重庆市果品第一县的发展要求,需果品产业发展资金2.5亿元,就目前看,资金投入较少。一是农民不原出钱发展果品生产,全县在县外打工的农民达30多万人,每年打工收入达2.4亿元,其资金主要用于农村房屋建设和发展三产业上,用于发展果品生产的资金较少;二是乡镇近年财政较困难,在果品产业发展中,很少有资金安排;三是据了解,今年县上安排的扶贫资金用于果品生产的发展资金只有75万元,较去年少一半,退耕还林政策也只有2万亩(其中柑桔1.5万亩,优质梨0.5万亩);五是去年县上安排用于柑桔高换的扶贫资金,经过县上有关单位验收后,至今部分乡镇资金还没有到位。
(二)部分乡镇认识不到位。部分乡镇领导对果品产业发展认识不够,认为年年都在抓果品生产的发展,但“卖果难”现象仍然突出,没有真正将果品生产工作作为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硬仗来打,对今年工作及“届期”规划思路不够清晰。如江里片区县上规划发展优质梨,但该片区的个别乡镇领导认为县上硬性规定发展优质梨,而农民认为这些区域不适宜种植优质梨,愿意种植柑桔,因此这些乡镇领导对发展优质梨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县上规划的任务难以完成。
(三)部分乡镇规划不成片。前两年虽然新植的柑桔、优质梨面积比较大,但由于没有集中规划成片,而是分散种植,不利于田间管理;加之建园的基础条件差,管理技术没有到位;特别是去年其他部门从县外引进的优质梨种苗质量差,导致果树栽植后成活率不高。
( 四)果树栽后管理不力。有些干部没有督促、指导果农按照科学技术要求抓好果树生产的管理,配方施肥、保果壮果、病虫综防、树盘覆盖、果实套袋、人工授粉六大实用技术落实到位差,特别是今年少数乡镇出现了柑桔高换树不能下砧的问题。
四、 果品产业发展中的对策
(一)借鉴工业思维模式。用工业思维谋划果品业,着眼于经济全球化,按照技术高新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商品品牌化的要求,把果园办成“绿色工厂”,使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全面提升果品产业升级。
(二)推行企业化运行机制。按照有关部门引导,业主开发运作的产业化运行机制,在果品业发展中积极推行企业化管理。要主动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企业建立合约关系,为果品加工争取订单。大力争取有一定资金、技术实力的工商企业、私营业主到我县落户,从事果品鲜销及批发市场建设。壮大果品生产者及运销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能力。
(三)探索绿色食品生产模式。果品业本质上即是一个生态型产业。 “猪——沼——果”生态模式实用性强,经济、环保效益高,颇受果农的欢迎。要进一步合理利用果品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增值,大力引进环保技术,开展环境综合治理,按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开发生产绿色食品。
五、 果品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落实果品产业发展资金。有关部门应设立果品产业发展资金,安排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农村移民开发、生态环境建设、退耕还林等各种农业专项资金应集中使用。同时,建议县委及时安排和兑现今年果品产业发展资金,以确保果品产业的稳步发展。
(二)积极引进龙头企业。汇源三峡果业集团已落户万州,并计划在我县长沙镇建立分厂。建议县上应尽快与汇源三峡果业集团联系,早日在我县建立加工分厂,以确保果农生产的水果不售销路。
(三)建立果品产业激励机制。建议县上出台政策,凡机关、事业单位承包或参与果品生产、经营的干部职工,原单位一切待遇不变,并可领取本单位的奖金,同时对承包50亩以上的干部职工,在项目资金上应给予扶持。
产业发展规划 篇4
一、基本情况:
沙阳河村是地处赤岩镇最边远,自然条件较差的一个贫困村,现有十个村民小组,423户,1418人,由原蒿坪、金坪山、付家坡、低房、岭沟五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东与白河县相连,南与双河口村接壤,西至天宝寨、马保村,北与金寨镇交界。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经济发展滞后,是首批被省确定的贫困村之一。目前全村有贫困户203户,561人,通村水泥路沿河而过,现已修通三条到组路,都是土路,一遇风雪天气就无法通行。低压网改,只改到各组的中心点,边远村庄院落未改到位。饮水工程,近几年靠老百姓投资投劳,水利局扶持水质,修了两处小型水塔,沿河道解决了近百余户饮水问题,全村还有20%农户饮水问题尚未解决。村主要经济来源,以劳务输出、烟草、蚕桑、畜牧,粮食生产为主。截止20xx年底,全村种粮面积2450亩,产量412吨,劳务输出约300余人,收入近600万元,种烟350亩,产值25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左右。
二、产业布局
(一)烟草以四组、十组为主,二组为辅,每年种烟350亩以上,收入近80万元,其中二组种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眼光、气候、土质,技术基础都适宜烟草的发展。但由于交
通不便,导致肩挑背驮的实际困难,至今未能解决烟草路,该组农户纷纷放弃种烟,致使近年来烟草面积不断下滑。
(二)蚕桑生产分布三、四、七、九组,在20xx-2012年发展量高达300多张,但由于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整户外出,放弃了桑园管理,造成发种量有所下滑。
(三)劳务输出,因受自然条件影响,部分组基本上都以外出务工为主,劳务输出全村约300余人,收入近600万元。
(四)畜牧养殖业,在20xx-2009年间,我村有6户建立了养猪场,但近年来由于市场价格起伏不稳定,造成现在无专业户。但是我村发展畜牧养殖还是有一定的基础,对猪、牛、羊、鸡的大力发展有一定潜力,有待进一步规划,分步实施、加大技术培训,扩大规模。
(五)茶园建设,计划在未来的三年内以五、六、七组每组连片100亩,全村达到500亩。
(六)中药材,计划在两年内以一组、三组、八组为主,发展丹参和其他中药材,面积达200亩,基本形成组组有产业、样样有规模。
三、当前群众所期盼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
1、通村水泥路、因20xx年夏季我村遭受了百年不遇自然灾害,通村水泥路部分路段遭到毁灭性破坏,在上级各部
门的大力支持下,进行恢复。由于受毁坏的程度大,资金不到位,造成了水泥路断板、裂缝、塌陷,导致大小车辆无法通行和无法维修的现状。
2、十组的烟路又是与白河接通的跨县路,里程4公里,四组的道路2公里,总计6公里需要硬化,保证雨雪天正常通行。
3、通组路,我村二组是全村发展烟草最适宜的组之一,烟草面积能达到150亩以上,群众积极性很高。近几年来群众多次提出强烈要求解决通组路,由于资金问题无法解决,有待尽快落实。里程2公里,预计资金20万元左右。
4、便民桥,三组农户分布在一河两岸,阴坡居住的农户占40%,一遇河坝上水,学生无法上学,给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不便。初步预计资金4万元左右。八组要求解决通组路心切,自行组织筹劳筹资已修通1.5公里道路,但由于道路便民桥工程量较大,预计资金约6万元左右,现在是路、桥不通,已修的无通用价值。
5、移民搬迁已实施数年,根据国家整体推进原则,能人进镇、富人下山的思路,我村已有30%的农户改善了居住条件。但近年来由于到镇集中安臵房价地基昂贵,价格太高,农民又不愿意远离土地,制约群众想改善居住条件又无法解决。现农户强烈要求、期盼在本村范围内解决移民开发点的问题,根据本村实际,加强力度,尽快解决。
6、低压网改,十个中心组基本都整改组中心点,由于山大人稀边远院落,全村大约有10公里未改到位。原金坪山、付家坡、低房三点变压器需要更换100伏安以上,有待进一步协调,以解决边远农户电力不足问题。
7、饮水工程,近几年全村仅在沿河道建了两座小型水塔,水利部门只解决扶持水质,农户投劳投资,解决了近100余户饮水问题。山上组、院落饮水问题应及时地进一步规划、分期实施群众饮水难的实际问题。
四、我村扶贫工作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明显,大多数群众思想比较开放,发展产业各组都有自己的潜力和基础,能积极主动地配合镇村工作,盼望脱贫致富的愿望较强。
2、劣势也是村上工作面临的困难。由于受各项惠农政策的影响,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愿意勤劳干活的人增多,本来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都要靠上面的扶持,种地干活的人也少了,讲吃喝、贪图享乐的人多了,特别是个别好逸恶劳的户享受低保和得到各种扶持,产业啥都不抓。本来比较勤劳的人看到此类情况,也滋生了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地制约了我村的经济发展。其次是技术资金缺乏,比如在养殖业方面等,还有部分居住在高山的贫困户,投入大量资金修路是不符合现实的,如何引导下山居住,靠什么方式生存,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突出的问题。
五、抓好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1、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要以本次扶贫工作未契机,对全村贫困户进行一次教育,并加大宣传力度,治贫先治愚,教育贫困户拜托等、靠、要的懒惰行为,让他们懂得现实真正的脱贫致富,单靠国家的扶持是不行的,关键是要改变思想观念,致富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
2、结合本村实际建立相应的扶贫机制,使每户扶贫户都有一个相应的包抓帮扶人,至少要有一个脱贫致富项目,由帮扶包抓人负责技术指导和资金,用扶贫致富事例引导群众进行发展。
3、村委会要定期召集贫困户到村上接受农技知识培训,请求帮扶单位邀请相关技术人员授课,并到户到地头进行现场指导,使每个农户真正掌握一至两门农业科技知识,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促使经济快速发展。
4、为扶贫项目实施工作打好基础,抓好各项工作落实。首先要将全村的扶贫人口和扶贫户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出来,准确掌握各户家庭的实际状况,制定帮扶措施。二是要谋划全村扶贫工作的总体方案,解决群众所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突出重点,分类排队、分类分期帮扶。同时加强与县驻村单位和扶贫工作相关单位的衔接力度,加快我村发展规划编制,早日研究制定扶贫工作计划,积极争取相关扶贫政策,加强和相关帮扶单位的联系,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落
产业发展规划 篇5
为了加快果品产业的发展步伐,把xx县建成全国锦橙第一县,xx市果品第一县,以提高果农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局的总体布署和安排,结合果品生产的实际情况,由经作科、果树站3名技术干部,分赴到花林、长沙、铁桥、临江等乡镇,对果品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规划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于后:
果品产业发展现状
xx县是三峡库区乃至全国久负盛名的柑桔产业大县,素有“桔乡”、“金xx县”之美称。果品产业是xx县农村经济中农民致富、财政增收的优势产业。近几年,我县大力实施“换掉柑桔劣种跨世纪、改善基础条件上档次工程”,对盘强果品产业,改善果品质量,提高果品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果品生产初步实现了布局合理化、基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
(一)有宏大的生产规模。
xx县果品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先后建立起以长沙镇为中心的柑桔生产基地乡镇22个,面积27万亩,年产量8万吨;以铁桥为中心的伏淡季优质水果生产基地11个,面积10万亩,产量2万吨。果品产业常年产值突破1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10%,已成为xx市果品生产大县。特别是 “渝开”牌优质锦橙名闻遐迩,20xx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形成了以“渝开”牌锦橙为主导品种的传统优势柑桔产业。
(二)有较多的优良品种。
1998年“白桥会议”之后,果品产业加紧实施高换工程,加速劣质品种改换,积极推进果品产业化,坚定不移地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道路。截止20xx年,全县累计完成柑桔高换790万株,共引进、推广锦橙、脐橙、夏橙、血橙、桠柑、杂柑等名、优、特、新品种品系50多个,20多个伏淡季早、晚熟梨、李、桃品种,果树良种率达60%,果品优质果率达55%。
(三)有较高的生产效益。
90年代以来,成功地实施了长江柑桔带建设项目、xx市柑桔高接换种项目、果品品种改良示范基地项目和锦橙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通过实施,果品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步上升,果品改良新增产值800万元,改良实施区域农民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如去年长沙镇长沙村改良的优质锦橙和脐橙,销售收入较20xx年增收60万元。随着良种柑桔的逐年推广,所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示出来。
(四)有知名的品牌。
我县是全国闻名的锦橙生产基地县,xx县锦橙曾连续六年获全国柑桔鉴评锦橙组第一名, “渝开”牌锦橙先后于1999、20xx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20xx年已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xx县锦橙、纽荷尔脐橙、太田桠柑被推荐为全国柑桔产业结构调整良种;xx县“铁桥牌”优质梨已名扬川、渝两地。加入wto后,三峡汇源果业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推动,将使我县优质水果生产更具有广阔的前景。
(五)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本县境内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立体气候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5℃,年降雨量1220毫米,相对湿度80%,日照时数1463小时,无霜期306天。我县海拨500公尺以下的耕地占70%,土壤以紫色土为主,成土母质氧化钾含量丰富,ph值6.5左右,土层深厚肥沃,保水保肥力强。因此,发展果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六)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国内市场上, 我县与“三北”地区和京、津、沪、渝等国内大中城市建立了长期的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县外年销售量柑桔7万吨以上,梨主要销往“渝——万”干线为纽带的周边区县;在国际市场上,我县每年向俄罗斯、蒙古、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柑桔5000吨左右。入世后,我县以“渝开”牌锦橙为主体的xx县柑桔将抢滩国际国内市场,优质梨、李等伏淡季水果也将在整个渝东北市场觅得更多的机会,xx县水果将有着更为广阔的市场销售前景。
产业发展规划 篇6
(以农业、传统花炮产业、花木业、纺织业、食品业为主导,工业低产出、高耗能、高污染,农业管理经营落后,第三产业缺乏,未发挥区位优势联动周边长株潭园区集约发展)
(一)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根据xx镇原有纺织、食品、花木、油茶、机械制造、花炮以及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商贸、休闲旅游业进行分析。在xx镇规划期内,选择花炮花木、机械制造、休闲旅游作为主导产业。
1、农业富民
(1)着重发展花木及其配套产业:xx镇将以绿色健康为主题,发展以油茶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目前xx已引入湖南粮食集团在园区食品工业基地成立了湖南金霞油茶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8-10亿元打造油茶生态文化博览园。同时,xx拟依托电子市场建设的良好条件,做强做大花木种植、交易、集散产业,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推进规模经营。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做精做细,发展赏花,看花,木雕,精油等相关配套产业,将xx镇建设成为“中国花木之乡”。
(2)加强区域协作:依托柏加镇的花木发展的辐射优势、xx镇电子交易市场及较好的交通条件,将浏阳市百里花木走廊的花木资源交易集中到xx镇,不断促进资源的积聚和影响范围的扩大。
(3)跨行业发展:加大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合作,确定农业在食品工业、旅游业产业链中的地位。
2、工业强镇
(1)环保科技示范园建设:浏阳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浏阳市环保科技示范园。园区实现产业定位转型,退出印染产业,定位为以汽车零配件、机械制造、医疗器械、油茶综合开发、大型食品企业为主的综合型园区,形成一园二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和食品工业基地)的格局。机械制造基地争取引入整体实力较强、创新能力较强、与区域关联度较强的企业,及与区域大型企业合作能力较强的零部件生产企业。食品工业基地则争取依托当地特色菜肴发展熟食加工,如黑山羊制品,湘未蒸菜等,打造独具品牌,同时在巩固现有食品工业的基础上,将生物技术、有机食品以及食品饮料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打造知名品牌,做强入园企业。
(2)对接长株潭产业:长株潭产业的基本特点为以产业园为依托集聚发展,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已经基本形成,产业逐渐向“两型”方向发展。xx镇将以明星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主要对接对象,改变高端产品不足而低端产品相对过剩的局面。
(3)从区域产业带为重点:区域产业带经济主要以贯穿xx镇的岳汝高速公路和即将建设的南横线为依托形成,因此xx镇产业将与经济带上产业对接,对接中强调差异化发展,以填补产业带上产业的空白。
3、旅游兴区
旅游业将以xx镇区和北星社区为主。
集镇区主要发展油茶生态游,风情小镇体验游。依托油茶生态园,发展观光、采摘、休闲体验、餐饮聚会、滨水游戏为主的生态旅游。加快改造镇区风貌,建设独具特色的酒吧、旅店等服务设施。
北星社区主要发展佛教疗养游、休闲农家乐。以钟佛寺为依托,发展佛教参观、疗养、禅修等活动。在北星社区重点发展互动式农家乐,依托当地特色优势,发展踏春、农耕、探险等休闲娱乐活动,面向长株潭范围内短期度假游。
(二)产业空间发展策略
xx镇拟遵循“一心、三片”的产业空间发展模式。“一心”指中心镇区,将重点发展食品、机械制造、休闲旅游。“三片”指北部交通服务片区、中部综合发展片区、南部休闲旅游片区。北部交通服务片区包括跃龙村、双桥村、金牌村,主要发展花木油茶种植,交通互通口配套设施。中部综合发展片区包括甘棠村、金田村、田坪社区、连山村、涧口塅村、土桥村,主要发展食品工业,花木油茶种植集散、休闲旅游业。南部休闲旅游片区包括北星社区、柏树村、南门村、江东村,主要发展花木种植和休闲旅游业。
(三)区域联动战略
1、区域联动的空间结构
规划联动柏加镇,共建花木产业发展带;土桥陈昌故居,北星钟佛寺联动云龙示范区形成南部旅游经济圈,同时依托211省道形成贯穿区域南北的经济发展带,与区域北部的岳汝高速发展带及北部休闲路旅游发展带形成互动发展关系。
2、区域联动的交通框架
规划建设的南横线、长攸高速以及现状岳汝高速、沪昆高速构成xx镇便捷的区域高快速交通网络。xx连接线连接岳汝高速和南横线;绕城线连接岳汝高速和长攸高速。
通过对现有村道提质拓宽,加强xx镇与接株洲云龙示范区的对接;通过对020县道拓宽,实现与黄江公路、南三环东延线的良好对接,加强与长沙城区、工业新城及浏阳城区的联系。
产业发展规划 篇7
从社会环境入手,分析农业技术专业和行业的前景,并结合自我认知,写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希望对农业技术类大学生和从业者有参考作用。
【规划期限】三年
【起止时间】20xx年9月1日至20xx年7月
【年龄跨度】22岁至25岁
【阶段目标】顺利毕业,考取研究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具备扎实的生物科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植物生产,植物育种和植物保护的知识技能,具备一定的管理才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
【总体目标】成立一家专门提供农业科学技术服务和种子的专业性公司。
【个人分析】有理想、自信聪明、擅长思考,有逻辑性,善于处理概念性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创造性思维,挫折承受能力很强,我十分乐于接受挑战、承担风险,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轻易后退,意志坚强。刻苦,有上进心,学习能力强。可能存在的盲点:过于注重逻辑,过于理智,忽略别人的情感。目前的校园内人际关系一般,成绩一般,有时候过于自信,给别人压迫感,做事情容易冒进。
【社会环境分析】历史的车轮载着由中央执政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经济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现在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的国家,并且这种状况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种情况为每一个人都提供了一个好的发展机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角色将越来越重要。
【职业分析】随着农业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新型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从目前看,解决新型农业技术人才问题还比较严重。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专业知识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够合理等方面。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目标是: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以岗位培训为重点,加强农业综合技术运用和更新知识能力的提高,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发展,不但要保证一定数量的队伍建设,更要保证其质量和使用效益,发挥其效能。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培养农业生产和研究方面的高级人才学科,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代农业的概念早已超出了人们传统观念中的模样,而成为涵盖了生态、营养、检疫、农产品贸易、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划等现代产业。农业人才也开始从田间走向产业前沿。随着国内对绿色生态的逐渐重视和深度开发,农业类人才在城市建设中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1)目标分解:目标可分解为两个大的目标——一个是顺利毕业,考取研究生;一个是成为一个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对于第一个目标,有可分为把专业课、选修课学好,以便修完足够的学分,顺利毕业。把考研科目学好、掌握好,并掌握一定的面试技巧。接下来,还可以细分:如何学好每一门课程,在选修课程中,需要选修那些课程,如何学好。在考研阶段,如何分配时间,如何高效高质量的备考。
对于第二个目标,又分解为初步接触实践、了解实践,独立完成实践。接下来,还可以细分。在初步接触实践的过程中,要知道运用什么知识,采取什么技巧;接阶段,要知道如何积累经验;独立实践阶段,要能够独立发现,独立解决问题。
(2)目标组合:顺利毕业,考取研究生的前提是学好专业课程,而专业课程的学习则对职业目标的实现有促进作用。
【具体实施方案】
一个成功人士,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拥有更详细、更具有实效性的全面的专业知识。②对重要事件的细节保持敏锐度。③对问题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全面分析、判断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抓住机会,勇于行动。⑤保持对新事物的敏感、创新和创意力。⑥不断改进、追求完美。⑧均衡的学习技巧与习惯。
要一个是成为一个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专业人才,需要缩小自己和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差距。这些差距包括:
(1)书本上专业知识的欠缺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实践能力的欠缺,为了缩小这方面的差距,需要为自己补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参与社会团体活动、广泛阅读相关书籍、选修、旁听相关课程、报考技能资格证书等。在校期间多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毕业后选择和其中某些人经常进行交流。
(2)在实践工作中积极与老师沟通、加深了解;积极向老师请教不懂的问题,利用校友众多的优势,参加校友联谊活动,经常和他们接触、交流。关注社会各种新闻、消息,全面掌握社会动态,培养自己的敏锐的洞察能力,创新能力。
(3)农业科技人才还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需要有耐心,有韧劲,细心。而对于一个现代大学生来说,我们所缺少的恰恰是这一点,我们往往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打退堂鼓;心浮气燥,粗枝大叶。这种差距,需要在实践中慢慢锻炼自己,逐渐改正。
【检查和反馈】在实践认知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书本知识远远不够,特别是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缺乏,还有英语知识的薄弱,都急需提高,否则就无法适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我决定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天进行定量的英语学习,切实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我还发现,农业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很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而这正是我所欠缺的。我会在以后,多关注、学习一些关于演讲与口才方面的知识,抓住每一次在公众面前演讲的机会,增加经验,提高口语能力。
作为一个现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要关注国内及世界上的最新科技新闻、各种专业知识,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与敏锐的洞察力。
产业发展规划 篇8
为了实现将我县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的目标,按照“做强养殖、做大加工、确保安全、增加收入”的要求,依托我县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丰富的饲草资源优势,坚持“发展南山放养虫草鸡与联村联户、林下经济、旅游相结合”的原则,举全县之力,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措施,大力发展草场、林下放养鸡生产,充分发挥“秀峰”牌南山放养虫草鸡的“甘肃名牌产品”效应,切实做大做强我县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拓宽农村经济发展之路,增加农民收入,确保2020年全县人民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一是养殖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日益显著。
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是我县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底全县南山放养虫草鸡5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1500户,育雏育养户268户,孵化户1户,饲养总量达到403.1万只,出栏量达到285.79万只,实现产值11431.6万元、纯收入1428.95万元,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推动了全县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目前,全县有孵化户1户、10万只以上的放养点5个、1万只以上的放养点50个,规模放养点饲养量达到174万只,全县南山放养虫草鸡饲养量达到369万只,其中存栏220.93万只,出栏149.73万只。
二是杂交改良取得突破,养殖品种优势明显。
经过品系间杂交组合,筛选出了适合放养的黄香沟ⅰ系、ⅱ系两个“黄香沟杂交鸡”品种,引进了珍珠鸡品种,三个品种生产性能优良,完全适应我县自然环境下养殖,降低了因品种选择不当带来的养殖风险,该成果被评为“定西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是技术标准初步形成,品牌效应初步显现。
我县组织专家制定出台了《定西市无公害畜产品——南山放养虫草鸡饲养管理技术规程》、《南山放养虫草鸡标准》和《南山放养虫草鸡鸡肉标准》。同时,重点打造“秀峰”牌南山放养虫草鸡特色品牌,南山放养虫草鸡、南山放养土鸡蛋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a级绿色食品认证;“秀峰”牌商标被认定为甘肃省著名商标,“秀峰”牌虫草鸡荣获“甘肃名牌产品”称号。
四是协会组织逐步规范,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成立了渭源县南山放养虫草鸡协会,发展会员488户,其中育雏育养户138户、孵化户1户、放养户349户,专门从事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开发工作,集孵化、育雏、放养、加工、包装、贮藏、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
五是加工销售体系逐步完善,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依托南山放养虫草鸡协会,围绕提升产业效益,开展南山放养虫草鸡屠宰、加工、包装、销售等产后服务工作,已建立屠宰点2个、销售点2个,建成20立方米速冻库1座、50立方米恒温库1座,并购置了冷藏运输车、真空包装机等设备,订作了彩印礼盒包装箱,土鸡蛋包装箱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对产品进行统一包装和销售。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开发投入资金不足。由于养殖业风险大、周期长,有实力的企业家对绿色畜产品的发展前景认识还不够,大型企业还没有在我县的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投资;再加上当地政府的财政困难,对南山放养鸡产业开发中投入的资金不足。
二是养殖规模小,效益不明显。由于当前放养规模不大、饲养数量不多,没有形成专业市场,特色产品价格优势不明显,造成饲养成本升高,利润减少,经济效益不明显。
三是良种繁育场少规模小。我县仅有1家南山放养虫草鸡良种繁育场,孵化能力小,不能保证供应我县大规模发展南山放养虫草鸡的鸡苗需求。
四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没有大型的屠宰加工、贮藏生产线,屠宰、加工和包装档次不高,管理不够规范,产品质量难以保证,造成销售渠道仍然不够畅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影响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是防疫仍然存在较高风险。因受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的影响,致使禽产品的销售市场存在不确定性,放养环节存在较高风险,给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开发带来不利影响。
二、产业发展规划
(一)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建设“全国知名的绿色肉食品生产基地”的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按照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规划、规模发展,举全县之力,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推动措施,进一步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优产品,做响品牌,切实提高南山放养虫草鸡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使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成为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二)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以市场开放开发为核心的原则。
组建市场营销团队,全力开拓国内市场,拓展销售渠道,多途径宣传、全方位推广,提升南山放养虫草鸡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把我县的南山放养虫草鸡产品打入全国市场,引领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是坚持企业引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原则。
根据不同区域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合理布局孵化、放养、加工、贮藏、销售等产业开发重点环节,通过招商引资,引导企业、协会、农户联合等社会力量多途径筹资,投资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的各个环节,开展规模化生产,实现产业化效益。
三是坚持与“联村联户”和发展林下经济相结合的原则。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实现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开展南山放养虫草鸡生产,是实现“双联”活动目标的载体。发展林下经济,利用转包、出租、转让、互换等多种形式流转林地经营权,拓宽南山放养虫草鸡发展空间;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林业资产抵押贷款,为发展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提供金融支持。各单位各部门要紧密结合“联村联户”行动,发展林下养殖,全力开展南山放养虫草鸡生产。
四是坚持技术创新、质量优先的原则。
组建技术强、懂经营、善管理的研究开发团队,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的开发思路,围绕饲料开发、品种引进选育、孵化育雏、放养管理、疫病预防、屠宰加工贮藏、市场销售等主要环节,进一步形成关键支撑技术,开发系列产品,严格控制产品质量,以质量嬴得市场,在短期内将“秀峰牌”南山放养虫草鸡做成竞争能力较强的主导产业。
五是坚持统一品牌的原则。
在全县发展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使用统一的“秀峰”牌商标,在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进行检疫检验的同时,对全县范围内符合“秀峰牌”南山放养虫草鸡质量标准的产品都要加上统一商标和防伪标识,凝聚品牌力量,全力开拓市场。
六是坚持农工一体、互惠互利的原则。
状大县级放养鸡协会,组建乡级放养鸡协会或合作社,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发挥协会、合作社、企业的引领作用,建立与养鸡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形成有利于龙头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七是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利用的原则。
发展产业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严格按照绿色畜产品生产规范和标准进行生产,合理组建鸡群,使密度保持在科学指标之内,同时对放养鸡的副产品通过生化处理加工后,循环再利用,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注重保护与开发并举,切实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目标
一是,建成孵化场2个,年孵化雏鸡300万只,外引雏鸡200万只,启动建设248个规模养殖点,平均每个点按放养1次计算,使全县南山放养虫草鸡年饲养量达到500万只。
二是,建成孵化场3个,年孵化雏鸡400万只,外引雏鸡400万只;全面建成248个规模放养点,分别为10万只的规模养殖点30个、5万只的规模养殖点61个、3万只的规模放养点69个、1万只的规模放养点88个;饲养量200只以上的散养农户500户,饲养量100只以上的散养农户1000户,饲养量50只以上的散养农户16000户,使全县南山放养虫草鸡年饲养量达到800万只。
三是2014年,3个孵化场满负荷生产,年孵化雏鸡达到600万只,外引雏鸡400万只,248个规模放养点全面开展育雏育养工作,养殖量达到900万只,示范带动17500户散养农户,养殖量达到100万只,使全县南山放养虫草鸡年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通过精深加工,使南山放养虫草鸡产品的产值达到10.02亿元(详见附表一)。
(四)工作内容及责任单位
一是开展放养鸡的新品种培育和品种保护工作。
成立南山放养虫草鸡品种研究开发机构,启动并开展适合我县放养的珍珠鸡、青爪乌鸡、虫草鸡的保种和新品种培育工作,应用纯系繁育和多品系杂交的方法,巩固提高南山放养虫草鸡的生产性能。由畜牧兽医中心负责完成。
二是建设南山放养虫草鸡鸡苗供应基地。
在会川、莲峰、北寨建设3个南山放养虫草鸡鸡苗供应基地,在保证鸡苗质量的基础上坚持成本低、效益好的原则,采取自孵与外引相结合,年供应鸡苗能力达到1000万只,其中自孵600万只、外引400万只,为我县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提供鸡苗保障。由畜牧兽医中心负责完成(详见附表三)。
三是建设高标准的南山放养虫草鸡规模放养点。
在全县16个乡镇及黄香沟牧场,通过引进外资企业、发动县内企业协会、组织农户联户、县直及省市驻渭单位、乡镇政府及乡镇畜牧兽医站、林场、乡镇林业工作站等多部门、多种形式养殖,发挥全社会力量,建设南山放养虫草鸡养殖基地。由各乡镇政府、县直及省市驻渭单位、林场、乡镇林业站和乡镇畜牧兽医站负责完成(详见附表二)。
四是建设南山放养虫草鸡专用饲料生产线。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在会川镇建成南山放养虫草鸡专用饲料生产加工厂,研究开发以我县资源丰富的小麦、玉米、蚕豆、紫花苜蓿、当归、党参、黄芪为原料的专用化、保健化、颗粒化配合饲料,并在清源、莲峰、锹峪、北寨、新寨等乡镇示范带动建成小型饲料加工点,使全县年饲料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保证全县1000万只南山放养虫草鸡的饲料供应,提高“秀峰牌”南山放养虫草鸡的肉品质量。由工业和信息化管理局负责完成。
五是建设屠宰加工贮藏生产线。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在会川、清源建成南山放养虫草鸡现代化屠宰、加工、贮藏生产线,年加工白条鸡800万只,精细分割500万只,熟食加工200万只;在现有贮藏运输能力的基础上,建设速冻库300立方米、冷藏库立方米,购置冷藏运输车5辆;同时,评定南山放养虫草鸡独特品质和风味,打造南山放养虫草鸡系列产品和品牌。由商务局负责完成(见附表三)。
六是建设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加强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和各乡镇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的技术力量,在南山放养虫草鸡协会成立渭源县南山放养虫草鸡检测中心,在会川、莲峰、路园、北寨、上湾等重点乡镇设立无公害检测室,并购置仪器设备,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监督检测,形成健全的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网络,确保出售的放养鸡产品达到要求标准。由畜牧兽医中心负责完成。
七是加强行政监管,统一品牌。
成立专门监管队伍,由县工商局牵头,依靠行政力量,组织质量监督、食品安全、卫生、公安、农牧、畜牧等相关部门联动,严查冒充“秀峰牌”南山放养虫草鸡及其产品的行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统一品牌,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甘肃省名牌产品效应。由县工商局负责完成。
八是建设营销体系。
在全县范围内安排20-30个工作责任性强、具有市场营销知识和经验的大学生、工作人员,组建南山放养虫草鸡营销队伍,选择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市场营销经验的经营人员带领,瞄准国内市场,利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制做广告牌等多种途径宣传,进超市、入企业,上门推介,把我县的南山放养虫草鸡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实现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跨越式发展。由商务局负责完成。
九是建设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依托南山放养虫草鸡协会,建成具有权威性、代表性、综合性的渭源县南山放养虫草鸡信息网络1处。在会川、上湾、五竹、田家河、北寨、新寨、庆坪、大安、莲峰、路园、锹峪等重点乡镇,建成11个信息网络分站,负责向核心乡、村南山放养虫草鸡养殖场、规模养殖户提供产品生产及市场需求等信息。同时,建立渭源县南山放养虫草鸡生产技术培训中心,为全县南山放养虫草鸡生产、加工、质检和运销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技术培训服务。由渭源县南山放养虫草鸡协会负责完成。
十是加强疫病监测防控。
由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包点技术人员负责,调动各村动物防疫人员,对各放养点饲养的放养鸡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程序化免疫;县动物疫控中心每年春秋要对各放养点进行一次免疫抗体监测,确保鸡新城疫、禽流感等疫病的免疫工作落到实处;密切关注周边临近县市的疫情,发现疫情及时通报各放养点,采取消毒、隔离、封锁、强化免疫等防控措施。由畜牧兽医中心负责。
十一是开展放养鸡产品废弃物加工再利用。
积极推行“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深加工──废弃物处理──饲料原料”的循环发展模式,使鸡粪、蛋壳、鸡血、羽毛、骨骼等通过加工,转化为饲料和原料资源,循环再利用,实现放养鸡废弃物的加工增值。由工信局牵头完成。
资金概算。
饲养1000万只南山放养虫草鸡基础设施建设需资金4.3亿多元。具体为建设繁育中心需资金3057万元(见附件1),建设900万只的规模放养点需资金3.735亿元(见附件2),建设屠宰加工生产线需资金744万元(见附件3),建设贮运设施需资金130万元(见附件4),建设饲料加工厂需资金1944万元(见附件5)。
(六)效益分析
一是经济效益。
通过落实该规划,将使全县南山放养虫草鸡年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虫草鸡200万只、青爪乌鸡400万只、珍珠鸡400万只),通过精深加工,年可实现产值10.02亿元,可带来经济纯收入2.4亿元,可使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47.7元。具体核算如下:
1、利润核算。通过对1只南山放养虫草鸡的养殖利润核算,南山放养虫草鸡饲养100天,不论公母,全部出售,每只鸡的投资、收入和效益如下:
(1)虫草鸡
投资:鸡苗成本3元,育雏费用5元,饲料费用(全程补饲每天以75克,每斤按1.8元计算)27元,防疫消毒费2元,普通病防治费0.70元,鸡舍及用具费用3.2元,围栏费1元,人工费2元,合计43.9元。
收入:每只鸡市场售价按50元计算。
效益:收入-支出=50-43.9=6.1元。
在我县饲养出栏200万只虫草鸡,可获得纯收入1220万元。
(2)青爪乌鸡
投资:鸡苗成本5元,育雏费用5元,饲料费用(全程补饲每天以75克,每斤按1.8元计算)27元,防疫消毒费2元,普通病防治费0.70元,鸡舍及用具费用3.2元,围栏费1元,人工费2元,合计45.9元。
收入:每只鸡市场售价按60元计算。
效益:收入-支出=60-45.9=14.1元。
在我县饲养出栏400万只青爪乌鸡,可获得纯收入5640万元。
(3)珍珠鸡
投资:鸡苗成本9元,育雏费用5元,饲料费用(全程补饲每天以75克,每斤按1.8元计算)27元,防疫消毒费2元,普通病防治费0.70元,鸡舍及用具费用3.2元,围栏费1元,人工费2元,合计49.9元。
收入:每只鸡市场售价按80元计算。
效益:收入-支出=80-49.9=30.1元
在我县饲养出栏400万只珍珠鸡,可获得纯收入12040万元。
(4)屠宰加工、精细分割、鸡毛、鸡粪、鸡蛋的产值为34150万元,纯利润按产值的15%计算,为5123万元。
产值核算。全县南山放养虫草鸡产值达到10.02亿元。具体核算如下:
全县饲养1000万只南山放养虫草鸡,其中:珍珠鸡400万只,每只售价80元,产值3.2亿元;青爪乌鸡400万只,每只售价60元,产值为2.4亿元;放养虫草鸡200万只,每只售价50元,产值为1亿元;以上产值共计6.6亿元。
屠宰加工800万只,增值按25%计算,可增加产值1.32亿元。
精细分割500万只,增值按25%计算,可增加产值0.825亿元。
屠宰后的鸡毛通过晾晒,对绒毛、片毛和大羽毛进行分类打包出售。每只鸡可产羽毛0.15公斤,屠宰加工800万只可产羽毛1200吨,每吨羽毛平均按6万元出售,可增加产值0.72亿元;
鸡粪分别通过堆积发酵、青贮、风干粉碎、沼气发酵、直接饲喂等方法处理后,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和高蛋白饲料添加剂充分利用,变废为宝。每只鸡产粪8公斤(饲养3个月),1000万只鸡产粪8000万公斤,每吨售价按300元计算,产值可达0.24亿元。
20万只蛋鸡年产蛋3250吨,每吨9600元,产值为0.312亿元。
二是社会效益。
通过引导广大农户积极发展南山放养虫草鸡特色产业,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发展;还可增加就业岗位多人,有效解决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生态效益。
放养虫草鸡主要是食用林下、草地、草山中的昆虫及草尖、草芽,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放养过程中鸡所产生的粪便还可以肥土,促进牧草生长,改善草场生态环境,从而保持水土流失。另外粪便等污物还以腐熟发酵和沼气利用的模式使用,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开发清洁能源。
三、工作措施
(一)行政推动措施
一是成立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
成立由县委分管领导为组长,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单位和各乡镇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具体名单见附件6)。领导小组负责督促、协调全县南山放养虫草鸡规划的落实工作。248个规模放养点、孵化场、饲料加工厂和屠宰加工场建设任务具体落实到每个单位,由各单位一把手负责,县直及省市驻渭单位20人以上的负责抓2个规模放养点,20人以下的单位负责抓1个点,各林场、乡镇林业站、乡镇畜牧兽医站每个单位负责抓1个点,每个乡镇政府负责抓3-5个点。
二是形成县乡联动推进机制。
在产业发展推进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县上统一规划,根据各乡镇实际情况科学布点,乡镇政府、县直及省市驻渭各单位、企业、协会、合作社和农户多方筹集资金建设规模放养点,开展南山放养鸡生产,推动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跨越式发展。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
对在南山放养虫草鸡规模放养点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或有特殊贡献的国家工作人员,优先考虑提拔任用或晋升职称,年终考核时做为一个评优选先的条件;对于养殖规模大、效益好的放养点,年终利用县财政扶持南山放养虫草鸡的专项资金,以“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奖励,具体标准为:年饲养量达到1万只的规模放养点,奖励资金1万元;年饲养量达到3万只的规模放养点,奖励资金3万元;年饲养量达到5万只的规模放养点,奖励资金5万元;年饲养量达到10万只的规模放养点,奖励资金10万元。
四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调动农民积极性。
通过“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多种形式,积极培育壮大饲料加工龙头企业、养殖龙头企业、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和营销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带动,组建成立养殖专业协会(合作社),形成“企业+协会+基地+规模养殖户”的发展模式,进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并通过龙头企业打造品牌,打通销售渠道,开展订单养殖,进而以销促产,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经济效益,调动农民的养殖积极性。
(二)技术保障措施
一是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
成立由县畜牧兽医中心主任为队长,各位副主任和黄香沟牧场场长为副队长,县畜牧中心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为成员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队,各乡镇成立以畜牧兽医站站长为队长,本站职工为成员的畜牧技术服务分队(具体名单详见附件7)。具体开展南山放养虫草鸡生产过程中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工作。
二是狠抓技术服务到位工作。
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在做好常规业务工作的同时,向每个南山放养虫草鸡规模放养点派出专业技术干部蹲点服务,10万只以上的放养点派科技特派员,进行养鸡技术培训、制定养殖规划、免疫规划等,示范指导鸡苗育养、放养鸡饲养管理、疫病防治、抗体监测等一系列养殖技术,确保放养鸡健康生长,提高南山放养虫草鸡的出栏率,提升经济效益。畜牧部门在每个乡镇要抓好一个规模放养点,为其它部门开展南山放养虫草鸡放养做好示范。
三是加强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
实行南山放养虫草鸡生产市场准入和淘汰机制,严格执行生产经营许可证和养殖档案管理制度,强化对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跟踪监测,严把孵化、育雏、放养、加工、贮藏、包装、销售等重点环节;加强产品加工业的清洁生产,建立标明产品的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确保产品生产经营严格执行相关生产标准。同时,支持生产企业获得qs生产许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iso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认证,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犯罪行为,构建安全诚信的生产运营体系。
四是加强疫病防治工作。
各养殖点要签订防疫责任书,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制度,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程序化免疫接种疫苗。即:1日龄肌注马立克疫苗,7日龄饮水接种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h120二联苗,14日龄时接种h5n1亚型鸡流感灭活疫苗,21日龄饮水接种鸡新城疫ⅱ系疫苗,35日龄饮水接种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h52二联苗,9周龄肌注鸡新城疫ⅰ系疫苗,11周龄接种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苗。
(三)扶持措施
一是落实优惠政策。
全面落实县上出台的招商引资、项目审批、金融信贷、税收、土地使用、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积极配合龙头企业,在壮大生产基地,完善市场流通等方面,创造更加宽松的投资环境。把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研发资金列入县级财政预算,重点开展南山放养虫草鸡新品种选育和现有品种的保护工作,提高科技人员待遇,发挥专家和中高级知识分子的作用。
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完善渭源县南山放养虫草鸡协会的功能,组建各乡镇南山放养虫草鸡协会,兴办放养鸡企业,积极探索通过协会、合作社、企业,为农户投放鸡苗、提供饲料、回收出栏鸡等多种形式,引领农户发展养鸡,提高组织化程度,逐步理顺企业、协会、养殖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在政府参与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企业与农户合作,建立有效的利益联接和生产经营机制,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提高养殖户的组织化程度,加快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养殖基地建设步伐。
三是加强品牌的宣传推广。
依托“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农业部“a级绿色食品认证”和“秀峰”牌商标的品牌优势,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广告牌等途径,加大“渭源县南山放养虫草鸡”的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扩大其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和知名度,从而增大“秀峰”牌南山放养虫草鸡产品的增值空间,增加生产利润,调动投资积极性。
四是拓展资金筹措渠道。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招商引资范围,全方位推介我县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发展的优势,宣传落实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吸引省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来渭源投资开发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大力引导和支持县内企业参与南山放养虫草鸡孵化、育雏、养殖、饲料及禽产品加工和销售,逐步为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开发聚集资金。
争取项目投资。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抓住全国大力发展绿色肉食品产业的良好机遇,通过发改、财政、农牧、扶贫、科技等渠道,进一步加大产业化项目及各类财政扶持资金的争取力度,努力增加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开发的项目资金投入。
3、发动农户筹资,收集社会闲散资金。各单位、各部门要广泛动员,积极发动个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筹措资金,集中投向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发挥资金积累增值的作用,拓宽产业融资渠道,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4、协调信贷支持。组织成立养殖业担保公司,并积极协调各个银行、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加大放贷力度,扶持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融资环境建设,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利用林地、宅基地、耕地“三权”进行抵押贷款,推行妇女创业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担保公司担保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等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利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促进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发展。
5、县财政全力扶持。县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扶持畜草产业,其中300万元用于扶持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的发展。运用财政支农资金、扶持贴息支农资金对各养殖户的贷款进行贴息,具体为饲养量达到1万只的养殖户,给予贷款利息50%的补贴;饲养量达到3万只的养殖户,给予贷款利息70%的补贴;饲养量达到5万只的养殖户,给予贷款利息90%的补贴;饲养量达到10万只的养殖户,给予贷款利息100%的补贴。
五是加强技术服务队伍建设。
由县畜牧兽医中心组织相关专家、技术人员,成立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技术研究所,主要在保护现有放养鸡品种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新的适合我县放养的鸡品种,并在放养鸡的孵化、育雏、放养等各环节中进行新技术的研究,特别是要在饲料加工过程中充分利用我县的饲料资源,科学配置适合南山放养虫草鸡采食的专用配合饲料配方,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加工。安排20-30个工作责任性强、具有市场营销知识和经验的大学生、国家工作人员,组建南山放养虫草鸡市场开发部,开拓产品销售市场。充实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及乡镇分所的技术力量,提高放养鸡产品质量检测水平,确保产品质量。
六是不断创新发展方式。
全县南山放养虫草鸡产业发展以千家万户规模养殖为主体,以养殖协会(合作社)为纽带,以养殖企业为重点,以企业屠宰加工销售为突破口,积极动员屠宰加工企业、销售企业与养殖户开展订单生产,消除养殖户的后顾之忧,确保养殖效益,形成“企业引领、协会带动、全社会参与”的发展方式,建立健全“鸡舍建设——育养技术——放养技术——疫病防治”的技术保障服务和“品种培育——标准制定——品牌打造——质量监测”的质量监测体系,全方位培育“种鸡饲养——鸡苗孵化——雏鸡育养——规模放养——屠宰加工——推广销售”的南山放养虫草鸡养殖链条。
产业发展规划 篇9
为进一步提升茶叶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引导促进茶叶产业科学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茶叶是农业居首位的主导产业,在我县农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成为占全县42%涉茶农民增加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的民生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产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
三、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
以打造“”品牌为主线,以市场建设、现代茶叶园区建设为重点,优化龙井茶、高山云雾茶、名优白茶优势区域布局,实施“六个一”提升工程,打造成为全国龙井茶生产、加工、贸易、文化中心和茶产品集散中心。
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4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9.8万亩,无性系良种比率达70%以上;茶叶产量达到7000吨,茶叶产值达到8亿元,其中名优茶6000吨;名优茶产值7.9亿元;茶机、保鲜、包装、精深加工等茶叶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茶叶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总产值达20亿元。
四、优势区域布局
根据我县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潜力,重点建设一条示范带和三大优势产区。茶树优势品种为龙井43、安吉白茶、鸠坑种、浙农113和迎霜等。茶叶优势产品为大佛龙井、云雾茶等名优茶。
1、城西北茶叶销、加、旅示范观光带。区域包括、、个镇(乡)街道。主要内容包含五星级市场创建和4a级景区建设,加工展示中心建设,示范茶厂建设,出口茶厂、出口茶叶加工项目建设,观光茶园建设。
2、中部名优早茶产区
本区位于县境中部,包括4个镇(乡)、街道。本区地势低平,光热条件为全县最优,可利用产茶季节早的优势,重点发展龙井43等早生优质良种,开发早茶生产。本区邻近城关,交通便利,可利用全县最具特色的三大茶场:,发展现代示范茶业。
3、西南部精品茶产区
本区位于县境西南部,包括4个乡镇。本区土地类型多样,以高丘台地为主,昼夜温差大,劳动力资源丰富,茶农加工技术水平高,可重点发展安吉白茶、鸠坑种等中迟生良种,发展白茶龙井、精品龙井茶生产。
4、东部山区多茶类名茶产区
本区地处我县东部,包括5个乡镇。本区地势高,降水丰沛,热量不足,生产季节相对偏迟,茶叶生产多以大户承包为主,可重点种植产量高、抗冻性强的优质茶树良种,以中生种为主。重点发展龙井茶、云雾茶等多茶类名茶生产。
五、主要建设任务
茶叶以“低碳茶业”为理念,从基地、加工、产品、市场、品牌及主体提升入手,引导产业转型,切实推进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建设现代茶叶示范基地。建设10个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其中三个省级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园区,三个省级茶叶精品示范园区。园区内茶园喷滴灌、防霜冻设施以及杀虫灯等病虫害物理防治设施的安装配套。引导茶园向路沟渠、防护林、机械化等基础设施与生态保护技术措施等标准化配套发展。切实提高茶产业防灾减灾、优质高效的保障能力。
新扩建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逐步改造3万亩低产低效茶园,引导茶树品种选择从“早生”向优质转变,重点发展优质、高抗的无性系良种,逐步实现茶树早、中、晚生品种的合理搭配。
2、打造品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加快商标的国际注册。在全县形成以“大佛”商标为龙头,企业商标为基础的“大佛龙井”品牌体系,培育若干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摸索“母子品牌”双商标运作的成功经验,全面推广“大佛”、“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大佛龙井品牌文化节和重点城市的品牌推介活动。
加大国内外市场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制作一张的光盘,编印一本推广手册,扩大影响力。加强行业自律,有序推进在国内外的推广,逐步提高礼盒销售的比例,充分发挥品牌的增值效应,促进从原料输出向品牌销售转变。
3、创建示范茶厂。开展示范性茶厂创建活动,新建10家示范茶厂;要求厂房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具备1万公斤以上的名茶加工能力,生产设施先进,设备配置合理,管理规范科学,带动能力强。断续抓好100家标准化名茶加工厂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布局。全面改善茶叶加工环境,实现茶厂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力争“”期末,60%以上分散农户向名茶厂集中加工。优化培育名茶厂加基地加农户生产加工模式,强化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集中加工、收青加工,让分散的农户集合成联合的生产主体。
规范提升加工技术,在做好精品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名优茶的机械化加工。坚持办好一年一届的茶王赛,着力营造重质量、学技术的良好氛围。
4、加快茶叶新产品开发生产。加快名茶多茶类生产,引导名优茶产品从注重外形向注重内质转变,着重扩大望海云雾等优质茶的生产,推进名优茶的大众化生产与消费。鼓励企业进行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工艺品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生产,重视夏秋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产业发展规划 篇10
xx镇位于县城西南23公里处,全境由东向西走向的流岭山脉、东南—西北走向的胡岭山脉和南北走向的西岭山系错综相交而成。牌楼河、八里十河、寺坪河三条河流纵贯全镇,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镇。xx镇15村162个村民小组,4238户,15731人。全镇平均海拨950米,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400——660毫米。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是山茱萸、核桃、魔芋最佳适生区。按照全镇经济工作总体部署,结合“一村一品”近几年来的发展实际,现制定xx镇20xx年度产业发展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畜、药、果、劳”四大产业为重点,按照“畜牧抓发展,林果抓科管,劳务抓培训”思路,坚持“多业并举,一业突破”的方针,采取“抓大户、建小区、抓协会、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营销、增收入”的措施,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目标,大力发展优质核桃、山茱萸、劳务输出产业,建立健全合作社组织,走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之路,全面推进我镇产业发展,尽快让产业化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来源。
二、目标任务
以华茂鸡、生猪养殖、中药材、林果业、劳务输出为重点,建基地、圹规模、提效益、促增收,围绕“打造优势、唱地方戏、走特色路”工作思路,与华茂公司、丹南富源药材专业合作社等公司、社团合作,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供、销做保障。
规范林果基地建设,建成百亩良种山茱萸采穗基地,完成万亩山茱萸科管,千亩核桃建园,形成千亩板栗、千亩核桃和万亩山茱萸基地建设。建成白桑塬村千头育肥猪场,东沟、常路、牌楼河、银洞散养鸡基地,建大棚达到15棚以上,全镇发展魔芋3000亩,良种核桃建园1300亩,种植中药材20xx亩,建成4个村的树型金银花基地。劳务输出达到6500人以上,创收入6800万元以上。
1、山茱萸产业规划。
加大协会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协会组织,结合党建载体促进协会正常运作,充分发挥农民协会功能。继续抓好“寺坪牌”山茱萸品牌推介工作,抓营销队伍建设,进一步开拓市场,提高产品销售业绩。积极邀请县以上林果专家加强林农科技培训,全年培训12场次,受训群众1000人次。积极联系县林果站加快启动山茱萸采穗园建设项目工程。白桑塬村标准化建园500亩,科管3600亩;石庙村标准化建园300亩,科管1350亩;龙嘴村科管1200亩。
2、核桃产业规划。
加大协会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协会组织,加强林农科技培训,全年12场次,受训群众1000人次。积极联系县林果站加强优质核桃高接换优培训,实现寺坪村、赵塬村高接换优4000株。
寺坪村标准化建园500亩,新发展50亩科管1350亩;赵塬村标准化建园300亩,新发展100亩,科管1000亩。
3、魔芋产业规划。
魔芋在xx镇是个新兴产业,以赵塬村、东沟村20xx年发展魔芋基地为基础,开展教育培训互动,继续提高魔芋种植面积,辐射带动1000亩以上的魔芋种植。
4、药业产业规划。
在做好传统产业山茱萸、核桃科管的基础上,每村发展集中连片丹参等同类中药材种植基地1个,连片面积至少50亩以上,由农综站组织至少培训6场次800人以上。抓住麦忙过后的机会,拟建树形金银花基地300亩并逐步扩大规模,规划在3至5年内成为我镇另一个主导产业,另一个增加群众收入的亮点;
5、畜牧产业发展。扩大畜牧小区建设,加快花园银洞散养鸡基地建设,在入秋前引进仔鸡;力争东沟村建华茂大棚鸡10个以上,加快白桑园村千头养猪场的建设进度,力争在年底前出栏一批,带动全镇畜牧业发展。
6、劳务输出产业规划。积极抓好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培训6次以上,提高有组织外出劳务人数,努力转变务工工种,提高务工人员工资,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年底劳务输出人数达到4000人。
7、以百万亩油松林为依托,以金狮谷生态旅游开发为重点,争取项目招商引资,倾力打造金狮谷这一xx镇生态旅游品牌,全力营造蓝天、青山、碧水的生态镇,休闲观光的旅游镇。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强力推进。镇上成立了“一村一品”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镇“一村一品”发展的组织管理、综合协调和检查考核。实行科级领导联系帮扶村支部制度,按照每个示范村和推进村由一个工作队驻村包抓,发展一个环境无污染、产品无公害、生产有规模的主导产业,形成一个有商标品牌的主导产品的总体要求,成立15个工作队,由副科级包片领导带队,把“一村一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年终考核,严格奖惩兑现。
2、因地制宜,制订规划。镇上抽调骨干深入全镇15个村实地调查,根据当地土地资源、气候条件、产业现状、工作基础、发展潜力等实际情况,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把发展“一村一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扶贫开发结合,与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选择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制订符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
3、发展大户,示范带动。农村经济靠能人带动。我们把发展产业大户作为扩大基地规模、发展“一村一品”的突破口,采取“市场引导、群众自愿、政府扶持、试点示范、各方支持”的办法,培育了一批“敢为人先、科技领先、高点起步、规模发展”的产业大户,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强化服务,科技支撑。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为农村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以示范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名、特、优品种、高效实用栽培、无害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生物病虫害防控技术,优质良种、标准化生产技术和优质农资普遍推广。建立了“一村一品”科技指导员和农业“110”科技服务制度,制定无公害粮食、山茱萸、核桃、洋芋等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引导广大农民积极生产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
5、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扶持力度,积极争取项目。实施十大惠民工程,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加快产业化进程;,对产业发展示范户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支持,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
6、典型示范,宣传发动,建立“一村一品”发展引导体系。发展农村产业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选择有群众基础、有发展潜力、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培育扶持。将涉农项目有效整合,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通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努力培育一批示范辐射效应明显的发展典型。加大对“一村一品”的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示范和引导带动作用,营造一村一品发展良好环境。
7、培育新型农民,开拓市场,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服务体系。努力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诚信意识,积极消除不良舆论,打造良好的品牌口碑;加大宣传,增强群众的参与和发展。
产业发展规划 篇11
1、种植业项目:甜玉米在xx地区大面积种植的成功,成为新兴乡第五、六积温带种植业增收的重要品种。扩大甜玉米种植,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当地群众种植业调整的重要品种。
2、北方水稻:利用我县水稻种植成功经验,推进"场乡共建",有计划的在本乡区域内推xx稻种植。
3、特色养殖项目:野猪、狍子。野生动物养殖是鄂伦春族乡的传统项目,在现有基础上,推进特色养殖产业调整,打造鄂伦春特色品牌,扩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水平。
4、挂袋木耳:支持农户用自家庭院建设大棚进行挂袋木耳产业,有效发展庭院经济,使群众在家中能够建立起增加收入的项目,推进挂袋木耳技术普及,让鄂伦春族乡群众收入多元化。省民委预计支持新兴乡大棚120栋,每栋可产挂袋木耳3-4万袋。预计效益每袋1.2-1.4元,年可使每户平均增收7000元。
5、恒温储藏库项目:民族产业项目3000吨恒温储藏库,产业的发展将带动农民进行甜玉米种植、果蔬菜加工,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同时辐射xx县周边区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建设成为群众增收、促产业调整、强民族经济的鄂伦春族乡支柱产业。可使水果玉米、蔬菜、水果等保鲜存储产品进行反季销售,增加收益。同时,可以代为储存食品,增加民族乡经济收入。与种植业形成产业链条。
6、粉条产品深加工:利用新兴乡马铃薯种植的传统优势项目,建立起合作社组织,推进粉条加工产业化经营,打造"黑地"、"寒土"特色品牌,推进产业经营多元化。保持老新兴粉条传统手工加工的传统特色,成为当地土特品种。
7、民俗旅游产业:在现有的库尔滨河漂流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3A"级景区,促进与鄂伦春民俗旅游融合,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鄂乡绿色产业。
8、蜜蜂加工产业:xx县新兴乡处于山区、半山区位置,杜尔滨河湿地保护区位于新兴乡境内,具有发展蜜蜂产业的自然优势,努力打造"来自鄂乡、源于自然"的蜜蜂加工产业。
本文链接:https://www.jianhua.org/zuowensucai/28169.html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