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成为“孔孟”。
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出处
《孟子·离娄上》
注释
责善:即责以善,译为拿善事责备。
祥:善。
焉:于是。
译文
古时候的人互相交换儿子来教育,使父子之间不因求好而相责备。求其好而相责备,就会使父子之间发生隔阂,父子间一有隔阂,那么不好的事没有比这个更大了。
易子而教
赏析
孟子用古代人易子而教的道理教育人们,教育子女要用正确的方法,如果一味的求好,用正理正道要求儿子学善弃恶,但儿子未必就能马上做到,作父亲的期望落空,跟着来的就是忿怒,结果反而有伤感情。况且儿子在想,难道您的一言一行都符合正理正道吗?如此下去,孩子会有逆反心理,越难以教育,只有从段面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客观的鼓励,耐心的批评,再加之亲情的抚爱,宽恕与勉励,终会有其成效,避免父子亲情间由责备而造成的疏远。否则,就是人生最大的不幸。告诫天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应引以为戒,好好深思教子之理。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中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成为“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深受广大师生喜爱。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加封为“亚圣公”,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易子而教》古诗词素材内容来源于网络,剑花作文网仅作公益范文演示,版权归《易子而教》古诗词素材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联系站长删除处理
本文链接:https://www.jianhua.org/zuowensucai/16629.html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