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剑花作文网“大脑分析”相关记述文作文内容: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通用15篇)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

  为期半个月的历史教师暑期培训已落下帷幕,仔细回首,它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收获和感动,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体验和反思。

  感悟之一:这次培训,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面对面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平台,让我们零距离的看到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展示及聆听他们优秀的点评。我敬佩台上每一位老师精湛的发言,一个个鲜活的理念,一句句深入浅出的教材解读,独到的见解,鲜活的事例让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这次培训让不仅我梳理了教材内容,对课标教材有了更新的认识和理解,更让我梳理了繁乱的思绪,总结了过去所做的诸多的工作,明确了努力的目标和方向,让我今后更好的前行。

  感悟之二: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应该做一个会反思的智慧型学习型的老师,让学习天天陪伴着我们,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大胆实践中探索,努力创新。

  感悟之三:教研员魏老师精湛的学术,独到的见解,对我们人文的关怀,让我们们感动。我培训期间魏老师以他渊博的知识,睿智的思维,灵动的活力,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作风,引领着我们整个培训展示活动。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对老师的人文关怀,对培训的全心投入都让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感悟之四:感动我们这些教师默默无闻、辛勤耕耘。虽然很多教师对这次培训意见很大,然而培训一开始,广大老师依然还坚持着教学时的那份执着、那份认真,投入到培训之中。学校中的培训,老师们认真总结、细心分析,县里的集中培训,老师们更是踊跃参与、积极发言。我想这就应该是老师们学无止境、甘于奉献精神的真实体现吧。

  感悟之五:历史课堂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给出的答案一定是:历史知识。不错,中学历史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普及历史知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的历史教育仅重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其他,这无疑是陷入了误区。任何一种教育,其终极目标都应该指向人的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中心的人的全面发展,历史教育也不应例外。我们传授历史知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应付考试,而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方面都有所收获。我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深刻的感受到来自历史教师身上的压力。每一位历史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很精彩,让自己的每节课都亮起来。然而在教育的过程当中,有一个衡量教学的标准——学生的成绩。你的课是亮了,而你学生的成绩却暗了,你作为历史教师的前途也迷茫了。有人会不理解,为什么你的课亮了,而学生的成绩会暗呢?这两个不应该成正比吗?非也!因为我们要向学校、要向家长、要向学生有个交代,所以我们的历史课就变得说者无味,听者无趣,考前狂背的现象。这是学生的可悲,更是教师的可怜。我们到底应怎么做?

  不足及建议:

  1、展示流于形式,为展示而展示。有的成果还没有经听者用大脑分析、思考,新的理论又来了,我们真是应接不暇。如果把展示当成了“显摆”,那大可不必了。

  2、缺乏在教学过程更为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的指导(在具体环节中体现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3、培训要更有针对性,分年级段培训。

  4、培训材料网络化,做到资源共享,仅凭听一遍,收获有局限性。

  5、集中学习要精而少,要更人性化。

  总之,十几天紧张的培训,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研技艺上的增长,感谢这次培训,让我有时间、有空间思考自己的教学工作,反思自己的行为,使自己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历史第二期集体培训结束了,我们历史组三个人在回家的路上不停的谈论着自己的感受。说句实在话,这两天的培训使我收获很大。

  魏礼堂老师为了促使全县的历史老师在校全面的钻研、分析教材,在第二期的培训中又增加了一个环节,即让展示成果的老师展示完成果以后,再抽取一个有深度的问题让学校的另一位老师当即回答,我原以为教材教了好几遍了,对教材内容也比较熟悉了,没想到听到提出的问题,面对实验中学老师和锦秋中学老师的回答,尤其是听到魏老师的点评分析,我才感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是多么肤浅,几位老师的分析也使我受益匪浅,如对“戊戌变法的影响”认识加深了,对辛亥革命的作用“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的理解透彻了,由魏老师一句“谁再当皇帝谁就不得人心”使我茅塞顿开。

  这期培训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教学方法。听了寨郝中学杜金英老师的亮点展示和魏老师的精彩点评,我很受启发,历史教学不能照本宣科,要精心设计问题,善于把复杂的知识通过巧妙的设计实现对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杜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师范,如“文成公主入藏的作用”通过设计“如果你是吐蕃人你最喜欢文成公主入藏的什么嫁妆”并说出理由。再如学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设计了“当时的农民以什么单位承包”“向谁承包”“承包什么”,在此基础上总结责任制的含义。类似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深入浅出的突破了重点和难点。这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总之,这期培训使我认识到不仅“学无止境”,教学也是无止境。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对当今的教师来说既是教学所需,更是时代的要求。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3

  历史是门严肃的学问,严肃得甚至近乎枯燥,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去学。但是我对历史却似乎有着无穷的兴趣,从来不会把它当作负担或累赘,反而越学越想学,许多别人很头疼的知识点,对我而言,都是在不经意之间就掌握了。其实我的“诀窍”,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历史趣味化。

  首先,我总乐意把自己“代入”历史。历史是人的历史,是我们先辈的生活。我会把自己想象成当时的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经过与结果。

  比如,有时,我把自己变成一方诸侯,在乱世中求生存,在面临乱世纷争时,尽自己的才能来使自己强大;有时,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想办法在当时的背景下如何使自己在治世上大放异彩。

  我习惯在每天散步或出行的时候,一边走一边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治世”方针中,就仿佛在脑海里自编自演了一部《三国演义》。这样,历史成了我的“工具”,我自然就越用越熟了。

  现实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现实来学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影响与意义。因此,我经常从现实出发,采用假设法来学习历史。我常常想:“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我们现在会怎样?”比如,“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会怎么样?”也许,没有鸦片战争,我们就不会流失那么多金银,沦丧那么多领土,也就不会遭受那么多苦难;可同样,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轿车,不会有楼房,没有民主的共和国。有时候随着知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会不断发现自己以前的假设存在缺陷,或是这个假设就不应该存在。比如,我当时的这个鸦片战争假设,现在想来,问题就很多。但在刚接触一个新知识时,正反面都考虑进去,有益于我把历史学得更全面更透彻。

  对于那些无法按照逻辑记忆的,如时间、地点之类的知识点,我习惯把它们写成一张张纸条,贴在镜子上,桌子上或者杯子上,这样就不需死记硬背,每天早晨起来就有意无意的看一眼,几天之后,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记得很牢固了。

  以上就是我学习历史的三点心得,学无止境,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发现出许多比我好的学习方法。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4

  一、对历史新教材的认识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从注重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科学主义倾向转为更加注重人文主义,人文精神,注重科学和人文的整和。

  在新的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

  从重视传授知识为主到重视培养创新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过去那种重知识轻能力的做法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为人门所认识到,在新的课改中就强调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勇于反思并作出独立、独特的判断。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课文中特意设置了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栏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每一个学习单元都设有活动课,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这是对传统教科书的重大改革。活动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了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让学生掌握知识到留住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我们是系统的学系统的忘”,学完就忘,这是不止一人告诉我的尴尬事。可喜的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要求课程的内容、教材的选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评价等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培养,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学习。

  在注重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本套教材在课文的呈现方式上,注重图表的有效运用,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适宜初中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而大幅度增加了历史知识表述中的生动性和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遥远的历史有一种切实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学性、思想性和可读性于一体。让历史更贴近生活,让历史更贴近自我,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对教学教学方法和理念的认识

  由“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5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

  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认识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体系,决定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生活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学习方式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某些内容的分角色抢演,某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搜集,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评价等,都可以锻炼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的`新思路、新点子不断被开发出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持续健康的发展。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分依赖教师和教科书,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克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特别要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自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现实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和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在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变化,师生之间应形成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要让学生敢于提问题,敢于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自觉愿意学历史,真正做到学生心灵开放,个性张扬,开发他们的创造力。作为未来的教师,我觉得肩负重任,要深刻贯彻新课改理念,并尽量应用到以后的教学活动当中去。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5

  根据教育局陈xx主任的要求,按照学校领导的安排,9月29日我赴xxxx中学参加了xx市历史高效课堂研讨会,同去的还有我校程xx老师及兄弟学校8位教师。时间不长,感觉收获颇丰,下面谈谈学习体会:

  一、总的感受

  一是听了两堂精彩的历史课。一节是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一节是九年级上册《工业革命》。这两课分别是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事件,教材地位十分重要,而且两课内容较多,所以上好这两课有一定难度,但两位老师的课既轻松愉快又有较好效果,是真正的高效课堂,我受益匪浅。例如,贾荣艳老师把洋务运动这节课整合为:诊病因【即洋务运动的背景】,开药方【洋务运动的内容】,看疗效【洋务运动的结果】,既形象生动又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轻松愉快实现高效。

  二是名家点评。宋雪梅老师的点评,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一针见血,一语中的,高屋建瓴,对今后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为广大历史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三是实地参观。严格规范的管理,清洁优雅的校园,内涵丰富的文化,都彰显出了xx中学先进的教育理念,真不愧是全市教育的标杆。

  二、具体做法

  通过学习自己倍受鼓舞、倍感压力、倍增信心,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打造高效课堂。主要是:

  (一)抓好精心备课这个前提。我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深挖教材,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整合资源,起到举一反三,窥斑见豹的作用。

  (二)落实精讲多练这个重点。主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讲重点,难点,讲易错点,讲已混点,三不讲:学生一看就会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偏离教学重点的不讲。积极推行堂堂清,周周清的教学要求,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突出学生主体这个核心。抛弃假民主实现真民主,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把当前我校推行的师友互助,小组合作教学充分利用好,注重思维训练量,实现真正的探究。

  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要加强学习,向走在教学改革前沿的教师虚心请教,不断提高业务水平,适应新的教学形势和教学改革。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6

  在暑假期间农垦总局组织我们历史教师在农垦教育学院进行了集中培训,我有幸参加,感觉受益匪浅。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下面谈谈我对本次学习的心得。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当我们的老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学生作出表率时,也同时给学生指明了行动的方向。如果教师说得天花乱坠,而成为行动的矮子,那所说的也无异于对牛弹琴。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榜样”意识,榜样的行动,会让我们坦然面对每一个学生,更会提升教师的自我形象。

  二、拓展了视野,把握最新教学动态

  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充电机会,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我的业务素质。还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去,我坚信通过这次培训,能促使自己更加至力于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因为每一天都能面对不同风格的教师,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耳濡目染的东西很多。但要采他山之玉为我所用,纳百家之长解我所困却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很漫长,也许会走得很累,但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会走下去,也能走下去。前边的路很长,前面的人也很多,我不能走到最前沿,但我会朝这个目标去努力。

  因为终身学习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重视终身受益。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7

  历史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实施已有好年多的时间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相信“课改”这一名词在我们的脑海里以不再陌生,他悄悄地走进我们的课堂,走进千万师生的真实生活。为完成这一光辉而艰巨的任务,不让自己被历史潮流淘汰,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永远做个新老师。经过对新课改的学习,以及在教学中的运用,我对新的教学改革有了更高层次认识。

  一、教育理念的不同。

  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讲到其总体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反映到教材的编写上,则抛弃了过去的“难、繁、偏、旧”的内容和专业化、成人化的内容,真正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在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设置上,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培养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等等。要求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和尊重”、“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是这次历史课改的一大特色。改革要求将知识的构建和学生的个体世界紧密相连,将历史知识和社会实际相连,提倡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改变过去那种“一考定终生”的单一评价模式,转而关注对学生的综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老师出题学生做,而是将教师的评价、小组的评价、学生的自评和家长的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更关注的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不仅要重结果,但更注重过程,要看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努力和提高,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让他们觉得自己“真伟大”、“很了不起”。

  二、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

  1、有“传授型”向“导向型”的转换

  以前课堂上的情况是:40分钟老师一个人讲完,滔滔不绝、一气呵成,还生怕学生没听够,生怕知识点没讲透,生怕考点没讲到。老师挺喜欢讲的一句话是:“只要你们跟着老师的上课、复习的步伐,你们一定能考一个好成绩”。学生则一个个无精打采,小话不断,呵欠连天。课改之后,老师的角色更多的象一个导演,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组织、引导、示范和协调的作用。我们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学习,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将他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和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知识,让他们改变“学历史只要背就行”的观念。

  2、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过程之中

  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现成的结论,如“……的历史意义”“对……的评价”等,学生有的并不赞同,有的不明所然。这就要求教师将得出结论的过程、自己的思维过程尽量的暴露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分析、讨论中来,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究知识。

  3、利用课本中的活动课和学习与探究内容,有计划的开展历史课的研究性学习。

  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内容上和以前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许多的学习与探究的内容和4节活动课,这些内容不注重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参与教学、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社会实践等活动。要达到理想的目的,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工夫了。从别的实验区反馈的信息看,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乐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力求解决问题,这就为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

  4、由“专业课”向“综合课”转变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要求能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教育也必须向这个趋势转变。作为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努力寻求历史与其他学科,如语文、政治和地理等的交叉点,突破学科的封闭,使个学科相互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用多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事实上,有的实验区已经开始了综合课的实践,如深圳南山区开设的《历史与社会》,就综合了各学科的知识。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1、自主(参与式)学习:各种各样的调查表明,历史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但历史课却是学生不喜欢上的。纠其原因就是:学生的学是被动的、消极的,不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而是通过老师的灌输被动的来获得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大部分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的课改要求这种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如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对某个问题进行分组或集体讨论;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布置的作业是诸如观察、制作、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在活动课上放手发动学生,从组织、主持到课程的实施都交给学生,老师在旁边协助;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当中等。教材第一课的活动建议:“想象北京人的一天”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

  2、合作学习:新的课改中特别提现了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在新的课改目标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事实上增设的学习与探究课说明了这一点。在活动课中,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在共同的任中有个人的责任;小组的成员要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建立小组成员之间的信任等。这种合作的学习完全有别于以往的学习。

  3、探究性(创新)学习: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在新的课改中,特别强调用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感悟。为此,新的课标提出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建议”,鼓励学生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探索解决历史问题。在评价方案的制定上,也要求是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的。

  在新的课程改革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的今天,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既感到欣喜更感到压力的巨大和责任的巨大。成为改革中的“弄潮儿”不容易,成为其中的胜利者更难。但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转变观念,充实自己,迎接挑战。

  课程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已开始尝试。课堂中真正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还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师的辅助作用。我们还需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8

  我教历史课也只有几个月,简单谈谈我的经验吧:比起传统的教学方法,我可能比较有个性一些。我讲历史课会穿插很多小故事,还会联系到其他科目。比如,讲到《秦王扫六合》以及《伐无道诛暴秦》之前,我会给学生读语文课中的《过秦论》,先从六国联纵到秦王逐一灭六国,再讲秦朝强盛时的情况,这样学生就渐渐明白当时的形势。同时我还给学生看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纪录片,片中有情景再现,讲秦的暴政,以及秦二世时的黑暗。又讲“指鹿为马”这个成语的含义,具体让学生明白秦这个短命王朝结束的原因。同时,我还联系诸子百家思想中的法家,讲到秦的刑罚残酷,并结合商鞅变法与焚书坑儒事件来评价秦朝。当然,也评价秦王在经济,军事方面的有效措施,以此,客观评价秦始皇的功与过。

  我曾经去一些地方旅游过,也会给学生讲自己的见闻和当地的历史。在讲商朝时,就给他们讲到安阳的殷墟,讲述青铜器和甲骨文这些足以让我们中华民族自豪的文化旅游资源。在讲三国的诸葛亮时,我特意讲到南阳的诸葛庐,诸侯祠,让学生对诸葛亮的了解更为深刻。此外,我把《出师表》也拿出来给他们翻译一下,借此让学生知道诸葛亮的忠心和献身国家的志向。在讲到佛教和道教时,给他们讲洛阳龙门石窟和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一些情况。还讲到湖北武当山这个道教圣地,还结合《西游记》给他们讲道教中神仙的位子排列。讲远古人类时,也会给他们提到北京七日游就含有周口店远古人类遗址这个项目。学生听我的课就比较有兴趣。有时,我还拿出来地理书,给他们穿插一些城镇的历史故事。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还是很喜欢我这个新老师的,但是,他们喜欢我讲课,喜欢听,不喜欢动脑。每次考试,学生的成绩都不理想,我开始思考我的教学方式。后来,才了解到,学生虽然喜欢历史,但是,历史对我们现实生活太远了,一些成语典故,一些著名战役他们都没有听说过,在写连线题时,总是张冠李戴,朝代和人物都混淆了,鉴于此,我用了两节课,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的一些历史故事,将给他们听,然后又让他们复述一遍,这样,学生对每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年代,地点,人物,揭示的人生哲理也进行了掌握。比如:在讲“纸上谈兵”时,我告诉他们,这个故事形容没有真才实学,只会夸夸其谈。后比喻一些人只注重理论而不切实际导致失败.同时也告诉他们学习不要过于张扬,不重注平时的学习,而导致止步不前。在讲到“乐不思蜀”时,告诉他们不要安于现状,乐而忘本。在讲到“一鸣惊人”时,告诉他们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喜欢默默无闻的学生也不要小看他们,因为他们不鸣则已,关键时会做出惊人的成绩。这样,学生既了解了这个成语的大意,也知道是关于哪方面的道理,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在学习评价历史人物时,我让学生各抒己见,列举自己喜欢的历史人物,并说明喜欢的原因,还总结这个人物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学生们讨论发言都很积极,我又做适当的评价,不至于让他们的观点过于偏激。我想这对于他们学习历史也是有帮助的。

  为了使历史课堂不再枯燥,我每堂课找一个学生讲一个与本单元有关的历史故事,像三国里的,还有兵书上的三十六计。学生讲完我还进行点评,有时再把这个故事引入到本课教学中,学生在得到充分肯定后,学习兴趣很浓,课下收集资料也很积极,这样也丰富了他们的见闻和知识。学那些名人轶事,生活中的歇后语,也是我们经常开展的活动。当然,我知道,基本的知识还是要掌握的,为此,在讲课时,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有哪些典故和流传至今的名言。在辅导学生写同步训练时,我引导他们多看历史年代表,尽量不看课本就能理出年代顺序和朝代更替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复习中,我单独将知识分类汇总,哪些是有关战役的,哪些是关于改革的,哪些著作是文学的,农学的,医学,书法,及科学的,还专门把诸子百家的思想列成表格去学习,这样,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教材,再分类掌握,学生在这种比较中不容易记混淆。

  讲历史课,我还需要经验,怎样能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掌握教材知识,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也希望同仁们给些建议。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9

  20xx年7月13—14号,我参加了宁夏部编七年级历史教材培训,观看了教育部朱之文副部长关于做好“三科”教材培训工作的讲话视频;聆听了张静老师有关于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材介绍和教学建议;同时学习了丁丁老师关于部编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案例展示及评析。

  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讲解及教学案例的展示,了解新教材与旧教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教材内容生动,教师的启迪作用更加凸显,真正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理念

  部编七年级历史教材,把知识目标放在教学的首位,“以知识传承为主”。在新理念指导下要“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把教材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学本”。发挥教材资源优势:利用导语、正文、资料、“史料研读”、“相关史事”、“课后活动”、“课后知识拓展”。

  在学生学习方式上,要倡导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注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凋接受性学习的弊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相关史事、史料研读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将学生活动直接引入教科书体系和课堂学习过程之中。利用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启发性和开放性,突出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学习方式体现在每一节历史课教学中。

  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师也融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在授课中注意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注意运用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某一问题,并能用所学内容解答与材料有关的历史问题。

  经过这次培训,我对教学方法与技能,以及部编历史教材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无论教学思路、教材处理、能力培养、师生关系都要重新定位,理念上要开拓进取,内容上要推陈出新,在形式上革故鼎新。争取将部编历史教材的理念充分的融入到以后的教学工作中。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如果把高中历史的学习比作高楼大厦的话,那么对教材的熟悉掌握则犹如根基。在课堂上历史老师经常对我们说,要学好历史,一定得把课本看“厚”。当时不懂,后来方才明白:书看得多了,自然就厚了。

  或许有人不以为然:把课本掌握了就能把历史学好了?当然不是,但要学好历史,课本是非得熟悉掌握不可的,这样方能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如何看课本呢,会看的和不会看的不一样,结果也就相差甚远。我想在看书时一定要多思考,多比较,多总结,这样就会多收获。基于此,我在学习历史时总结了几点方法,供大家参考一下。

  一、“坐标式”与具体事件

  这是针对某一具体事件或专题而使用的方法。以坐标原点为一历史事件,以坐标纵轴来表示此事件发生的前因与后果,以坐标横轴来表示此事件发生过程中所涉及的各色人物之态度观点及行为等,以这样的直观方式把某一历史事件的方方面面全都考虑进来,有助于我们对此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比如我们在学习“洋务运动”这一节中,分析洋务运动出现的原因以及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在这场运动中,洋务派、顽固派最高当权者各持何态度又各自采取了什么行动。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学习,有利于我们理清思路,把握重点。

  二、“提纲式”与总体复习

  我在临近考试复习历史时往往采用这种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复习方法。这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教材的前提下,以列提纲的形式把教材知识内容重现出来,实际上说白了就是能把教材目录默写出来。可不要小看这一点,它可以帮你以快速的时间把课本从头到尾复习一遍,当然在画这种知识结构图时要尽量多地回想具体的细节和思考前后之间的内在联系。大家在学习累的时候,不妨这样在纸上画一画,忆一忆,既休息了大脑,有复习了知识。

  三、“点线面结合”与人物评价

  学习历史,免不了涉及对历史人物评价的问题。我认为作为高中生,对历史人物评价问题把握以下基本的三点即可:“点”即出发点,立场,是历史人物言论行为的初衷;“线”即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趋势这条“总线”;“面”是指结合其功过得失综合对其作出的全面评价。比如评价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曾国藩,既要看到他作为封建官员所持的立场,从而理解其镇压起义军时的残酷凶狠,又要看到他作为洋务派所具有的求强御侮的进取精神以及对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综合这两方面我们再对其做出客观总体的评价。

  四、“先同后异,同中再求异”与事件比较

  比较题也是在学习历史中经常遇到的,无外乎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但我想这里有一个细节问题,就是应该先看其相同点,因为不相干的两事物是无法做出比较的,相同点往往是较明显的,这样在作题时就会容易些。比如,比较一下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既然同称鸦片战争,我们很自然想到二者的关系,后者应是前者的继续和扩大,进而想到二者发动的目的和当时的国际背景都是相同的。再如,中日战争和中法战争的异同,同样在字面上我们可看到两次战争都是与外国列强进行的,对他们来说都是侵略性的,都是对中国的掠夺。所以对那些碰到比较题无从下手的同学,应该学会合理的方法,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五、“扩展+关键词”与材料分析题

  材料题是我们在考试中必然会遇到的,也是感到比较棘手的。如何做,我想最基本的要抓住这两点。“扩展”是说在看材料时不应仅仅局限在材料本身,而应把思维进行延伸,把这段材料放到它所处的历史背景当中,考察与之相关联的历史事件,这样就会给我们一个完整的轮廓,便于在更大范围来搜索我们需要的信息。“关键词”是指材料中不起眼的容易为我们所忽视的信息,看似无用的往往却是重要的,比如材料的出处,时间或者某个人物等,这些都是我们解题的关键。所以说,难的不是题目,而是我们的眼睛能否看到这些细节。

  古人说,读书,更要读好书。同样我们读历史,更要学会如何读历史。寻找学习的方法,让历史的学习变得有趣而简单。同样地,历史不是简单地机械地让我们记住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学的时候也要“思”,从中吸取更为深刻的东西,这才是历史真正的吸引人之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惟有勤于思考,方能明智。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10月28-29日,在丹阳五中举行了镇江市无锡市高三历史联合研讨会,本人有幸作为扬中地区的代表之一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共有三大议程:一、两市代表介绍高三一轮复习经验;二、由丹阳五中、两市代表各一名上三节研讨课;三、专家或教师代表点评研讨课并提出高三历史教学的思路与策略。现就学习观摩内容谈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灵魂在于“育心”,高三历史教学讲究信心和耐心。所谓信心,主要是教师须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安排和有效针对的考点讲解,让学生对本学科充满信心。所谓耐心,一是指教师潜心研究考纲考题,引领好学生复习的方向;二是强调一轮复习要讲全讲透,不炒“夹生饭”。

  二、成绩的取得在于“谋智”,高三历史复习讲究方式和方法。首先,明确三轮复习攻略:一轮侧重专题,二轮侧重通史,三轮侧重查漏补缺和专项提升;一轮要全面,二轮要整合,三轮要精细。其次,恰当运用史料教学,教学中渗透多元史观。史料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重难点知识,而且,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花时间引导学生分析材料,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做题能力。关于史观这个问题,束鹏芳教授认为在中国语境下,史观是宏观概念,对于高中历史,“所谓史观,无非是从某种角度阐释历史”。综合之下,本人认为在仔细分析高考真题的基础上,课堂上有必要向学生介绍多元史观;但同时也有必要引导学生养成多角度分析历史的学科意识与学习习惯。再次,重视讲练评结合,评的过程一定要做好解题方法的指导。当前有句流行语:“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对于高三复习,学法指导应体现在每一次的习题评讲中。另外,注重联系时政热点,提炼分析,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最后,切实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三、视野的拓展在于交流,高三历史教师讲究“走出去”和“听进来”。江阴长泾中学的刘俊老师在其发言中讲到四条路,让人印象深刻且深受启发。那就是:“盯紧专家的路”、“看好别人的路”、“走好自己的路”、“让学生自己走路”。闭门造车绝对是异想天开,因此要多与外界交流,“打探消息”,将别家优秀教学经验结合本校教情学情进行融合整合,打造出一条高效的高考复习路。

  最后借用江苏省天一中学陈立军老师的一段话结束本次心得撰写:三尺讲台,舞台虽小,但你我挚捧师爱,憧憬明天;一间教室,视野虽短,但你我驰骋古今中外,意韵旷美;拥有,历史人承担着责任;奉献,历史人体验着喜悦;创造,历史人感悟着成长;与历史相伴,我们享受着幸福!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3月12号我县九年级历史研讨会在卧龙北校召开,全县各学校九年级历史教师全部参加,会上有两位教师举行了公开课,有九名教师做了典型发言,最后,高明主任针对今年中考考点做了总结,通过这次会议,我学习了很多内容,现总结如下:

  一、卧龙学校来陆老师讲的是一堂复习课,(新民主主义的兴起)这一单元知识多,涉及的面广,学生掌握的知识多虽然,这节课也有不妥的地方,,但陆老师通过多媒体,利用小组合作手段,从不同的侧面把这节课上的那么精彩,值得我学习,同时,陆老师注重中考考试的热点,重点以及新闻等内容,利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接近中考,提前接近中考题,使学生对中考不会产生紧张。

  二、郭老师讲述的是一堂新授课(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从开始到结束就是一堂享受的课,从老师的语言、肢体的使用都是那么的完美,特别是郭老师的过渡词,真的是无可挑剔,从课件的使用到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从讲解知识到学生的巩固,郭老师那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美中不足的就是,可能有点紧张,有些词语说的还是不够熟练,视屏有点多,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不够,没有练习板块,但这些都不能影响郭老师的这堂课的精彩。

  三、张安宝老师做了典型发言,他从几个方面介绍了九年级历史的复习方法。

  1、做足功课,认真备课,就是教师在课下从考点、共建知识框架、热点、周年做好备课。

  2、删除81个不考的知识点。

  3、分层教学,就是抓差生。

  4、自信,通过不同的手段让学生相信老师,老师说的内容就是重点。

  5、答题方法,针对选择题和材料题给入学生不同的答题技巧。让学生做答题时少走弯路。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四、高明主任针对20xx年中考情况,结合以前出现的问题,从考试的内容到教师的思想变化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现在的形式以及热点,从思想上加强了教室的改变。

  总之,通过这次县历史研讨会,我学到很多知识,如何通过复习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知识,如何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如何关注热点、重点等等,受益匪浅。今后,我一定改变我以前的做法,加强对学生的监督,课下认真备课,课上认真解答学生的问题,争取使自己的历史成绩有所提高。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使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在培训中有幸倾听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精彩讲解,使我对教学有了更多新的认识。

  经过这次的培训令我感触很大,下面将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本次培训给我许多思考,深刻的体会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历史老师呢?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能?我认为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还需要自己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去学习。

  一是要教育学生,从爱出发。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信任的爱,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了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师爱要全面、公平。

  二是要要关注那些伴随着师生共同进行的探究、交流所衍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开启孩子们的学习智慧。让我们行动起来,做一位有心的烹饪师,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孩子们既好吃又有营养的知识大餐。

  三是要做到两个关注: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是一节成功课堂的必要基础。二是:注重教学思维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过程中有机会经历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乐学、爱学。此外,我认识到:一节好的教学,不要有做秀情结,提倡简洁而深刻、清新而厚重的教学风格,展现思维力度,关注方法,体现学课灵魂,而教师的装糊涂、留空间也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方法。

  通过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加热衷于教育事业。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进入中学时代,一门新鲜的课程——历史,在我心里逐渐扎下了美好而快乐的根,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幸福。

  开学后的第一节历史课,一位身材不高的中年老师走到我们眼前,他的那双有些凹陷的大眼睛像是两盏探照灯,又仿佛是两个深潭,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他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像是能把我们心中的干柴点着的火炬,他问我们说:“为什么不把元谋人称为元谋猿呢?北京人为什么不单独生活呢?”老师请我们自己阅读、思考,分组交流,得出结论,并推选小组代表发言。最后,老师又问:“同学们,你们心中还有什么疑问吗?”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北京人的食物为什么要平均分配?对贡献大的人公平吗?”老师请大家进行了讨论,并提示我们用反证法,假设北京人不平均分配食物,结果会怎么样?大家开始思索、讨论,最终,发现了北京人平均分配食物的奥秘——如果不平均分配食物,每天都可能有人挨饿,时间长了,北京人的人数就会逐渐下降,甚至会灭绝。

  历史课真有意思,我的大脑可以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历史课也使我不断产生新的疑问,我的好奇心逐日俱增。我越来越爱问“为什么”。比如:“郑州为什么被称为商都?真的有姜子牙这个人吗?秦始皇姓什么?为什么武则天能够成为我国古代唯一的女皇帝?岳飞是民族英雄吗?有没有穆桂英这位女英雄?”

  曾经听他人说,历史课就是“贝多芬(背得分)”,我反对这种观点,我觉得,历史是需要动脑筋思索的。我产生的各种疑问,有的请教老师,更多是自己寻找或者合作探究出答案。我常常用百度搜索引擎找资料;也去查找专业书籍。找到了材料,我进行阅读与筛选,之后,经过思索,我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接着,我利用课堂讨论的机会,与同伴交换观点,相互碰撞,产生新的灵感。

  如果大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老师就组织大家进行课堂辩论,比如:我班先后进行了“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秦始皇与汉武帝,谁的功劳更大?唐太宗是暴君吗?”等辩论会,同学们唇枪舌剑、短兵相接、高潮迭起。我们通过辩论,完善了自己的观点,明白了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初步掌握了“史论结合”的论证方法。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国家历史悠久,文物古迹比比皆是,怎么能放过这些宝贵的学习资源呢?当我想知道战国编钟的知识时,我就去了河南省博物院,亲眼看一看战国编钟的结构,听到一听编钟的演奏。当我亲耳听到用编钟演奏出的美妙音乐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我们的先人,高冠长袖,在舒缓地起舞。我们还组成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假期考察了郑州商城。我们沿着商城遗址走一遭,亲手抚摸一下商城遗址宽厚的土墙,想象着我们的祖先,在3600年前,用简陋的工具,比如箩筐、小推车、青铜铲、石夯等,建成了这座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城墙的土层,不仅留下了祖先夯土的印记,也记载着我们祖先的智慧。

  历史课最终的目的是引领我们去发现的。这个学期,我参加了河南省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活动。老师先为我们讲了一些相关常识,引导我们阅读了一些范例,指导我们分析了写作的基本要素。接着,我就开始了第一个步——选题。我生活在郑州,每逢汛期,郑州的街头就变成河流,大小车辆泡在水里,我想知道,中国古代是怎么解决城市内涝的,我通过互联网,知道了江西赣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内涝的城市,原因是宋代建设的“福寿沟”。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我选择了中国古代城市防洪的题目,我开始查找资料,走访专业人士,我计划利用假期,亲自去赣州进行实地考察,我还有到法国巴黎考察学习的心愿,我要成为世界一流的城市地下管网规划师,让“郑州、郑州,天天挖沟”的历史永远成为“历史”。

  好奇、思索与发现,就是我学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其实历史与理科不同,数理化可能在临考之前是很难突击的,但是像史地政这样的文科在考试前抱一下佛脚然后拿到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情,下面一点点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在课上尽量保证听课的效率(当然对于想学文科以及历史想拿高分的同学是肯定的啦)。如果实在做不到,也应该做到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至少对老师说过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不要连这节课讲的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不知道,这样在最后总复习时才不至于一头雾水。

  练习题也要跟上进度,选择题最好要自己全部认真地做,因为选择题是对书上一些细碎的知识的归纳总结,我们看书的时候可能会很容易忽略的东西。三新上的大题我个人认为复习时可一带而过,主要以复习提纲上的为主。

  我在历史考试之前的大约两个星期就已经开始复习了,第一遍的复习要特别仔细的看书,要细到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不是正文的内容也要看,如“历史纵横”,边看边记,然后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架构和知识的轮廓。当然,看一遍书就把所有的点都记下来几乎不大可能,所以我一般还会进行第二遍的阅读,巩固记忆。

  以上的任务在考试前两天就应该完成,那么考试前几个小时复习什么呢?应侧重在对大题的梳理上,每一个问题的条理都要很清晰明了,能一二三四地列出来,在答题时也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以上是我学习及复习历史的方法。

温馨提示:以上“大脑分析”相关内容来源于网络,记述文作文下载仅限于参考学习,版权归“历史学习心得体会”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请告知删除。

本文链接:https://www.jianhua.org/gaozhongzuowen/31158.html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doc》
《历史学习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推荐评星1星 推荐评星2星 推荐评星3星 推荐评星4星 推荐评星5星
下载文档《历史学习心得体会.doc》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